撒坝火腿: 极致好材酿造的香

民间的家庭传承

云南的火腿,大约都是从家庭制作开始的,代代相传。“小时候看我母亲做,我们几个孩子边看边学。”禄劝县海田街121号建国火腿店,杨建国的儿媳安字芬照看着这家禄劝最早、最老的火腿店。家乡人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火腿的,安字芬也说不清楚,只记得从记事起,家里人就在做了。但随着过年方式更加多元化,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制作这一考究技术且花费时间的火腿的人慢慢少了,年轻一辈更少。

因为是家庭式制作,各家的口味不一,要做得好,是要花些工夫的,需在制作中反复摸索。杨建国就是在制作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味道,在禄劝广受欢迎,名气越来越大,订单从昆明到北京、上海,甚至来自缅甸。

杨建国在1992年开了禄劝第一家饭店,用自己腌制的火腿做菜招待客人,慢慢地火腿越来越受欢迎,杨建国就开始摸索如何将火腿制作得更好。一开始,十几只、几十只地做,后来越做越多,杨建国就把开了多年的饭店关了,专门做火腿。

杨建国做火腿的手艺是从自己父亲那里学来的,似乎在当时这是一门做饭的手艺,或者是生活的必修课,就像在北方人家里必须有人会做馒头一样,是一种秘而不宣的传承。杨建国又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儿子,但多数时候,杨建国还是亲自把控质量。要做成传承百年的老字号火腿品牌,质量是灵魂,杨建国深明此意。

除了这家老店,禄劝还有两家建国火腿店。老店是一间小铺面,不大,在海田街上,很容易就被忽视了,店里也没有任何带有噱头的宣传,和这条大街上每家店铺一样,就那么朴实无华地矗立在街头,见证着岁月流转。一直没变的,还有店里悬挂着的火腿,一块块散发着特有的咸香,弥散在空气里。

“国宝”级的撒坝猪

制作撒坝火腿的撒坝猪是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产地在禄劝县的撒营盘、团街、中屏、云龙、茂山、则黑、马鹿塘、大松树、皎西、汤朗十乡镇,禄劝人历来习惯把这些乡镇称之为撒坝,撒坝猪因此而得名。

撒坝猪以薯藤、苜蓿、苕子、刈小麦、野猪草等为主要食料,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其肉质、口感、营养价值、保健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土猪。

由于禄劝境内自然地理状况复杂多样,各地气候、饲料、饲养管理情况差异较大,选育目的、生产要求和生活习惯不同,撒坝猪形成了大、中、小型三种类群,一般情况下大型撒坝猪多分布在山区和高寒山区;小型撒坝猪多分布在河谷和坝区;中型撒坝猪在山区和坝区都有分布。

大型撒坝猪,头大、面部微凹,头面部形似“八卦”,耳大腹大下垂,身长、尾粗长、四肢粗壮,一般称为“八卦头”,也叫“大皱皮”。小型撒坝猪,头小、耳小、嘴筒细、尾细、身短、四肢细短、被毛稀短,臀部丰满,大腿无皱褶,早熟,称之为“油葫芦”猪。据说,蒋介石特别爱吃烤“油葫芦”乳猪,由一位当地的哑巴厨师专门制作,烤好后,用飞机直运其官邸。中型撒坝猪,称为“二虎头”猪,其外貌特征介于大、小两型之间。

一段时期内,因改良种猪得到大量推广,撒坝纯种猪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绝种。2005 年,一名物理老师挑起了大梁,创办了昆明市东川区荣森种猪试验场,他叫张荣魁。为保护纯种撒坝猪不致灭绝,张荣魁走村串乡进行种猪调查,为买一头约3公斤重的麂子毛小公猪花了4000元钱。

2006年,张荣魁所保护的撒坝猪种群资源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昆明市唯一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国家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专家组现场考察后,一致认为该原始撒坝猪保种群:种群数量大、品种特征典型、类型血缘广泛、多样性丰富,是难得的“国宝”。

一条“好腿”一门技术

禄劝的大街上,卖撒坝火腿的铺面不多,这里没有像其他地方,一物火了,一条街都卖此物。也或者,撒坝猪的产量少是制约因素。建国火腿作为禄劝规模最大的火腿企业,尚未有自己的撒坝猪养殖厂,全靠技术人员下乡采购。

安字芬说:“一开始是去村子里一家一户收购,现在养猪的人多了,主要去乡街或屠宰场收购。”采购生腿是个技术活,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难以担此大任。“采购来的生腿需是当天宰杀,品质要好,重量要恰到好处,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是病猪。”

撒坝火腿体型不大,一般是收购80公斤到150公斤的老品种猪的猪腿制作。“老品种撒坝猪,通常是农家自己放养在山林间的,极少喂饲料,吃山中‘野味’长大,含水量少,是猪中的高档猪。老品种土猪不好找,每天收回来的生腿数量不定,收回来之后还要经过工厂的检测部门检测,不合格的要进行修割。”修割,就是对火腿做“美容”,使其成为好看的琵琶形,使皮面不见肉面,肉面不见皮面。

除了猪好,腌制一条好火腿还特别讲究用盐。“以前用的是黑井盐,现在用的是禄劝科技局提供的专用盐。”盐,是制作火腿唯一的添加物,盐用得好,才能压出肉汁打开盐路,使盐与肉在时间的沉淀中流动交织,发生奇妙变化。除了提味,盐还可防腐,但盐量过多,不仅火腿味道偏咸,肉质也会坚硬如石;用的少,影响发酵与成熟,还会招来蝇虫蛀咬,所以,拿捏用盐量,就像走钢丝。在云南众多火腿中,“建国撒坝火腿不那么咸。”安字芬说,这是撒坝火腿的特点之一。

“生腿收回来经检验修割后,要排血、上盐,出库清洗,最后是仓库晾挂。”经6个月左右自然熟化,火腿就可以出“炉”了,此时的火腿称之为新火腿,新火腿一般香味淡、肉质嫩;老火腿通常要晾挂一年半左右,最长的有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老火腿颜色玫红,味道更浓郁。

在没有冷冻库之前,农家一般靠自然气候腌制火腿,在每年冬至到大寒二十来天时间,这期间天气较冷,又临近春节,适合屠宰。且此时禄劝的气候温润,盐分渗透充分,适合火腿的深度发酵。只是材料有限,每家每户制作三五条已属奢侈。但在将要迎接新年的时候制作火腿,就显得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