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楚雄找绣品
金永淑以五元钱卖出第一双手工刺绣鞋垫,如今每每被提及仍会被当作笑谈,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愿意出300元钱求购一双金永淑手绣的鞋垫。
在创办彝家公社前,金永淑在楚雄州政府对面开了一间服装店,很多游客到她的服装店里时经常会问起有没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比如彝族衣服、工艺品、绣花包等等作为纪念,当时金永淑就把自己做的鞋垫给顾客看。“没想到客人很喜欢,说一看就是我们彝族的东西。他们问我多少钱,我说喜欢的话就送你们,他们不同意,于是我收了五元钱。”
金永淑这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村子里孃孃们绣的东西是可以当商品卖的。到楚雄来玩的游客,对于当地彝族特色的物件很感兴趣,然而楚雄这一类的产品却很少,于是金永淑便萌发了做彝族特色产品的想法。
随后她开始搜集一些具有彝族元素的东西,几乎跑遍了楚雄州的各彝族地区,“楚雄州九县一市,只有一个县没跑过,差不多跑了两年的时间。我把每个地方的刺绣花样都一一记录下来,碰到好的绣片也想尽办法收购。”金永淑突然发现,民间原来有那么多具有彝族特色的东西。
金永淑去大姚县谭华山采风时正值冬季,恰巧碰上了大雪天——道路被封锁,乡镇上的公交停运。“我去一个小吃店吃东西,顺便问老板附近哪里有旅馆。人家告诉我说:‘我们这种小地方没有旅馆,你要是不嫌弃就住在我家吧。’”回忆起这件事情时,金永淑仍觉得十分感动,她说自己非常感激曾经施以援手的人。
金永淑回忆,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渴了只能找处山涧捧几口水喝。更让金永淑难受的是别人的不信任。“经常是我口水都快讲干了,人家还以为我是骗子。要么不愿意卖绣品,要么狮子大开口。”金永淑为尽可能多地收集彝族绣品,一度不惜高价收购。多年后,曾经开过高价的绣娘不时会给金永淑免费的绣品,笑说:“当年价格要得太高了。”
回到楚雄后,金永淑把收集来的素材与产品进行分类整理,不久后便在彝人古镇创办了彝家公社,开始经营彝族刺绣。“前几年开服装店攒了5万元钱,全部都被我花光了。因为我清楚市场是空白的,而且那些绣品真的很好,我决定要赌一把。”彝家公社开业3天,店里的所有产品全部售空。
一个肚兜的爱情故事
多年来断断续续的走访,令金永淑印象最深的是武定的一个老奶奶。“她绣的那个肚兜现在就在我们的小博物馆里,任何人问我,我都说那是无价之宝。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没见到比那个更漂亮的绣品。”据金永淑描述,那个小肚兜,以前的人穿在里面用来装钱,是那位老奶奶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绣好准备送给未来丈夫的信物。“我刚见到的时候就震惊了,话都说不出来,我想怎么会有这么美的绣品。其他地方的绣线都是毛线,而且是粗毛线。她的绣线是蚕丝线。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是画面特别雅致,针脚细腻,在灯光下还会发亮。那个老奶奶跟我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觉她脸上还会浮现出少女的羞涩,说着说着又流露出悲伤。她说要留着它,以后再带走。”
多年后金永淑又到了这位老奶奶家,并在她家住了两天,最终说服奶奶把绣品卖给了自己。“我告诉她东西就在我这里,你要看随时来看,或者给我打电话,我送来给你。”
金永淑对彝族绣品的喜欢一直坚持到现在。如今,彝家公社研发的产品已达1000多种,2015年公司营业额486万元,资产总额869万元,外地游客的购买额占了70%,已售出的绣品单件最高售价达8.6万元。彝家公社“公司+合作社+基地+绣娘”的模式辐射带动了云南省内的昆明市禄劝县、西双版纳景洪、大理巍山及楚雄州九县一市共计4000余名绣娘就业,产品畅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摩纳哥、印度等国家。
“我们的成功离不开展会,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对我们的支持。在去文博会之前,我对文博会也没有什么概念,想不到却让我大开眼界,收益良多。”金永淑的足迹遍布国内8个省市(深圳、上海、北京、西安、杭州、山东、长春、昆明等)和国外6个国家及地区(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西班牙、瑞士、摩纳哥、印度孟买等),每次参展,彝家公社都会受到国内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很多外国人已经把彝族刺绣当成中国的一种特色符号,把彝家公社作为彝族刺绣的‘代言人’,认为在彝家公社购买的刺绣品才是真正的、传统的、代表彝族的手工刺绣。”金永淑说,她会坚持让濒临失传的传统绣技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