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缪欢 文图)诗和远方携手同行,听着再浪漫,也要经过磨合阶段。非遗,是让他们碰撞,然后和合的最好手段。8月26日,“文山州旅游产业专题培训班”继续在丘北开讲,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晓红讲授“文山州非遗传承保护现状”。
摸清家底 完善名录体系
文山州居住着11个民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文山州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宗旨,组织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工作,通过摸底调查、挖掘整理,完善了名录体系。
目前,全州共有壮族彝族铜鼓舞、彝族葫芦笙舞、壮剧、坡芽情歌、女子太阳山祭祀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壮族刺绣技艺、苗族花山节、苗族闹兜阳、瑶族度戒、马洒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4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文山三七、壮族拢梅丁、苗族芦笙舞、瑶族盘王舞、彝族荞菜舞、开化古洞经音乐等125个项目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壮族五角粽粑、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瑶族龙虫舞、彝族高伞舞等301个项目入选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此外,还有洞经音乐、壮族纸马舞、陇端节、剥隘七醋制作技艺等44项省级非遗名录。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根植于生活中,产生带有随机性和即兴性。千百年来,它们饱经沧桑而传承至今,凝聚着历史的记忆,续着文化的根脉。加强非遗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
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才是长远传承的方式。近年来,文山州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借助民俗节庆活动举办非遗展览,为非遗传人创造平台,为非遗项目开辟固定的表演场所,使其扩大影响力,让群众在纷繁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更多的接触非遗文化、民俗表演,从而从内心深处喜欢它、关注它。
非遗与环境息息相关,只有把非遗项目和滋养它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它才有长远传承的根基。近年来,文山州申报建立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对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像广南县“者太乡者太村壮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马关县“马洒村壮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等。
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是非遗承的活力。富宁县的《坡芽情歌》就是优秀范例。《坡芽情歌》犹如天籁之音,曾荣获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年度总冠军、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金奖,它已作为文山州文化精品品牌,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传承后继有人。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