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别院 法式洋楼时光


法式洋楼的故事

书林街 59 号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带有地域标识的门牌号,但对于其现在的主人邓攀来说,它是一栋独具文化气质的法式洋楼。两年前,这栋两层的法式洋楼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手术”。去年早春,“手术”成功,小洋楼去繁就简,并以“书林别院”的名称迎来送往。

书林别院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酒店,它是一个包含了 5 个“独立取景式”房间的文艺洋楼。它的“洋”不仅在于建筑风格的西洋味道,更在于其背后的那段文化历史。书林街 59号院所在书林街区域,向来被视为老昆明文化的预留地,区域内的近日楼、鱼课司街、司马巷、东西寺塔……每条街道、每个古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早在一百年前,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昆明作为商埠对外开放,盘龙江得胜桥、塘子巷一带,东西南北十二华里的范围内,中外商户云集,洋人在此设立商行,并自由居住。据居住在书林街上的老人回忆,在那个年代,书林街 59 号的这座法式小洋楼就是一对法国银行家兄弟找当地工人修建的。

原先洋楼的建筑格局已无从考证,但自从邓攀从业主手中接过洋楼后,便“去繁就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建筑及其庭院原本的样貌。59 号院与东寺塔只有一墙之隔,每到二月烟雨时节,你都会欣赏到号称昆明八景之一的“双塔烟雨”。

“两年前与它相遇,虽然它有些落寞和荒芜,但第一眼我就被它打动了。”邓攀对这幢洋楼一见钟情。以至于从签下协议到后来筹备的始末,每一处物品的摆放、卫浴的选择,甚至是绿植的挑选与栽种,任何细枝末节她都亲身参与。“需要考虑的细节太多了,远远不止是一个酒店的问题。”邓攀记得,在装修那段期间,她连续三天熬到凌晨四点。

所以,在一座充满历史年代感的老建筑面前,邓攀变得小心而谨慎,所有的改变仅仅围绕“宁静”“舒适”展开。

书林听雨

作为城市中独立的精品酒店,光在名字上,书林别院就有一股子书香和阳光的味道。事实上,在书林街 59 号院被正式命名之前,邓攀还曾为它预想了另外一个名字——书林公馆。最后敲定“别院”二字,邓攀是希望在直觉上给大家营造一种“在别处”“特别”“别有洞天”的想象空间。

书林别院又是一个非典型的独立精品酒店。它没有明确的主题和装修风格,所有设计的出发点都围绕舒适和宜居来考虑。这里没有空调、没有房卡,带有布包的钥匙总能不经
意地向你传递家的感觉。它不定期举办艺术沙龙、读书会,以文艺的姿态对话历史,撞击出不一样的艳丽火花。

这里的五间大客房,几乎每一间都是“美景入眼来”,躺在床上或者浴缸里,抬起头看出去,就会看到旁边的东寺塔。床是水曲柳实木的,床垫是美国品牌罗曼丽莎的,帷幔是全亚麻的厚实布料,布草比五星级酒店还要好一个级别,被芯是含绒量 95% 的鹅绒。全套的科勒卫浴,龙头是科勒的菲尔法斯高端系列。而这些表面的背后,即整座建筑供水的心脏是德国的空气能全天恒温热水设备,只为了运行噪音不高于一台柜式空调。

书林别院的院落就是一个热热闹闹的花园。院子里种有缅桂花、芭蕉、桂花、含笑、南天竹等十几种花木。在花木间,几方竹、木的桌椅悄然点缀,既是装饰也是休憩之所。天气晴好时,阳光透过树荫倾泻而下,光斑影影绰绰,小时光幸福至极。“在我的观念里,人居之所,除了风声和鸟鸣,不应该有任何工业化的声响。宁静是一间城市民宿最好的本质。”邓攀说这话的时候,淅淅沥沥的雨滴打到硕大的芭蕉叶上,噼啪作响。那一刻,时间仿佛被凝固,静静听雨的时光从奢侈的念想变成了真切的现实。

从此,来书林听雨,成为我再次拜访书林街 59 号院的又一个理由。未来,邓攀还将在书林别院引进法餐或者日本料理,向除住客以外的来访者提供“推门而入”的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