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丰和平镇山水田园综合体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银娟 通讯员 吴正江 文)近年来,禄丰县和平镇结合自然资源、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等优势,全面打造山水田园综合体,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依托“规划篇”。和平镇围绕“东河鱼米水乡、优质林果基地、生态观光园区、红色文化小镇”发展定位,科学编制全域产业、乡村振兴、村庄规划、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治理、民族文化和古树名木等系列规划,把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按照“三带三片区”发展规划,以中片区(和平、大德、杨梅山、沙朗)为核心,打造水果种养商贸加工示范区,集林下种养、商贸交易城、深加工园区、文旅娱乐及昆楚大复线和平段果花果药景观带于一体,依托动力农场、生态采摘园、果园农家乐、休闲旅游等方式,全面打造山水林田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念好“山字经”。结合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引导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核桃59166.8亩。引进禄丰佩奇农业有限公司,在大德村委会基坪种植猕猴桃500亩;依托东河艳青特色种植园,在东河水库沿岸发展沃柑种植200亩;依托泰瑞农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大厂村委会发展“一马平川”青花椒种植100余亩;依托云南白药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中药材种植基地20余亩,在杨梅山、大白石岩推广中药材种植100余亩;在气候较热的平掌村委会杞家村种植金丝小枣35亩。这里野生菌资源比较丰富,群众每年采摘野生菌收入累计达600余万元,“靠山吃山”成为广大群众的致富经。

做优“水文章”。全面落实“河长制”,对辖区内的大小库塘及河道定期检查维护,二级河长三级管理巡河制度常态化,东河水库周边饮用水源地和绿汁江流域生态保护齐头并进,逐步实现“天蓝、水清、河畅、岸绿”目标。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相继实施东河水库片区水产养殖和平掌、邓家湾等村委会“稻田养鱼”项目,东河生态鱼虾及稻田养殖的谷花鱼品种多,纯天然无公害,品质和口感声名远扬。

唱响“田园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一村一品、一组一业”形成新业态。在公路沿线的大德、和平、大路溪、张家村等村社区种植日本“耐病松态”萝卜3500亩;在气候较热的平掌、前所、邓家湾等村委会种植青早蚕豆、豌豆共7500亩;在姚陵、大厂、张家村等村委会种植东河优质稻5800亩;在九头山、章早田、马鞍山等高海地区种植高山反季大白菜500亩;依托禄和智生牧业生态观光牧场,发展优质牧草5000亩;在全镇各村社区种植优质烤烟14000余亩、优质油菜10000亩,累计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优势特色农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打好“林果牌”。通过“政府搭台、协会加盟、果农唱戏、营销推介”等有效模式,优质水果成为和平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主打品牌有牛角乌、云南红梨、冬雪梨、油桃、中华寿桃等,全镇水果种植面积7886亩,果农460余户2000余人,其中50亩以上水果规模种植户31户,2019年实现水果产量8000余吨,总产值2100余万元,户均收入4.5万余元,水果产业促进物流、仓储业健康发展,为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和平水果文化旅游节,和平水果节成为全州知名节庆品牌,累计接待各地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

下活“旅游棋”。主动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重点建设五台山—东河水库—和平街为主轴的“轴点式”旅游经济带;立足“禄罗游击队”红色文化资源,依托“革命老区·幸福家园”建设项目,开启“和平街—小德庄—石板沟—羊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成功探索民族文化、绿色农业与生态观光旅游“联姻”模式,注重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点,扶持发展乡村农家乐30余户,形成以休闲、娱乐、度假、饮食服务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露营游”和“自驾车游”蔚然成风,来自昆明、安宁等地的上万名游客慕名来到东河水库和五台山景区,欣赏湖光山色,享受自然美景。

禄丰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