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生物多样性创造自然优质农特产品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面貌,还促进了乡村振兴、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年来,“世界的香格里拉”品牌不断提升,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位居香格里拉深度旅游核心区的维西县,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维西县境内群峰连绵叠嶂,江河纵横交错,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树木繁茂苍翠,蕴藏着众多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素有“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美誉。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惊人的64.1%,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奇观、澜沧江大峡谷、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新化湖、查布朵嘎、南几洛等尚属未经打扰的旅游秘境,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

论生物多样性,维西县是公认的滇西北动物植物王国,境内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红腹角雉等珍惜动物。生长在澜沧江峡谷的细叶莲瓣兰,造就了维西“中国细叶莲瓣兰之乡”的美名。加上松露、松茸、羊肚菌、天麻、当归、贝母等高端食材和丰富的虫楼、云木香等多种名贵中药物种,集中体现了维西县域的生物多样性。

谈传统民族文化,维西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县内共有20多个民族。通过千百年来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木刮》,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彰显出动人心魄的神奇与魅力;粗犷豪放的藏族古典《热巴》,抒发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节奏鲜明的傈僳族《瓦器器》,用轻快的舞姿述说着祖先们的美丽传说;细腻真挚的纳西族《阿勒古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民族歌舞中的奇葩。叶技傈僳族同乐古寨、佛教圣地达摩祖师洞、建筑艺术瑰宝康普寿国寺、气势恢宏的土司衙署,积淀了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和探密历史价值。延续至今的基督教、藏传佛教、天主教三大教文化和谐并存,让维西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旅游探密胜地。

维西县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当然也有优质的自然及农产品资源,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几十年深耕发掘与技术开发,生产出了一批批天然、优质、高品质的维西本地农特产品,助力云品出滇,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据悉,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创造就业岗位、收购农特产品原材料、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带动了4111户农户增产创收,其中建档立卡户664户,在产业扶贫当中积极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维西县林草局局长赵晟晖对此表示:“维西县共有45万亩野生铁核桃林,每亩可以达到3.6万元经济效益,如何扩大经济效益,利用好优质的核桃资源是维西县众多企业当下应该考虑的事情,碧罗雪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不仅保护了当地的野生核桃林生态环境,也通过做实事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增收,是一家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在未来,这家企业应该不断提升产口感,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将维西县丰富的生物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达成‘人无我有’的强大竞争力。”

核桃产业

核桃是维西县支柱产业之一,一直深受维西县委县政府重视。目前,维西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到30万亩。公司主要负责核桃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年加工核桃原料生产力6000吨左右,年生产核桃油600吨左右。2019年,公司收购核桃605吨,已带动1200多户农户创收,其中建档立卡户约130户。

蜂蜜产业

公司自2008年起逐步建立了蜂蜜基地,主要布局在维西各乡镇高半山区。通过专派技术人员到基地进行培训指导、跟踪管理,养蜂农户已掌握科学养蜂技术,使每群中华蜂的产蜜量从原来的5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5公斤左右。以目前的价格计算,农户养殖每群中华蜂的收入可达到1500元左右,至2018年底,基地蜂箱数量达到了12400箱,带动1200多户农户创收,其中建档立卡户280户。

青刺果产业

2012年以来,公司在维西县境内大力推广青刺果种植,在全县多个乡镇种植青刺果约10800亩,其中示范基地1800亩。公司年产青刺果(干果)约200吨以上,外购农户青刺果800吨以上,已和1000多户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其中建档立卡户120户左右,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

融媒体记者 李正鹏 文

刘伽彤 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