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旅游商贸街
甸南镇狮河村位于剑川坝东南角,前依高原明珠剑湖,背靠狮子山,以白族聚居为主,是甸南镇第三大村。
进入狮河村,一条宽阔的大马路即环剑湖东路穿村而过延伸到远方。路两旁最显眼的就是鳞次栉比的木雕作坊,店铺大小不一,门窗多为木质,上面雕刻的内容以花草、动植物、神话人物等图案为主,如“喜上眉梢”、“梅兰竹菊”、“八仙过海”等。展售间内,陈列有各式木雕壁画,格子门窗、屏风、工艺品等。有些店铺,隔壁就是自家的加工基地,几位木匠坐在椅子上,弯着腰,身上系着帆布围裙,手中的刻刀深一下浅一下地挥动着,桌上的木板逐渐显出图案的轮廓。
环剑湖东路与剑川木雕工业片区旅游商贸街纵横相交。街长不过千米,却甚是宽阔,街道两旁是清一色、古色古香的店铺,每家店铺都装着古朴的格子门窗,花草神佛、龙凤鹿鹤等图案跃然其上,精致逼真。 “很少有人来零买,我们这里基本都是批发订制,省内外客户都有。这条街往上可连接到高速路口。等道路打通,来剑川旅游的人可以从这里前往石宝山、沙溪等地,这里会更热闹。”
吸引外商入驻
商贸街上,来自福建的工艺美术师郑晨辉正在指挥工人进行产品包装,展示木台上,一组18达摩像是早就被客户预定的。“我是两三年前过来的,没来之前就知道剑川木雕、狮河木雕及木匠,其声名在外。”郑晨辉说:“我们那边有个投资几亿的古镇,设计了很多古建筑,都是请剑川的木匠过去做木活,差不多招了百名师傅。”郑晨辉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取材方便,另一方面是青睐当地浓厚的木雕文化。
郑晨辉在这条旅游商贸街上租赁了三间大的店铺,一间加工、一间展示,一间是内室。走进展示室,迎面墙壁上挂着郑晨辉专门找当地书法家题写的“木痴”两字,就在那组达摩像根雕旁,还悬挂着多幅书法,里面的内容皆与木雕、根雕相关。“1991年,我师从上街木雕艺人金能武学习木雕打柸,后来师从浙江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学习雕刻,也拜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学善为师。”今年,为提升自身技艺及品牌知名度,郑晨辉参加了剑川首届互联网木雕大赛。
郑晨辉主攻的是根雕。根雕与木雕不同,根雕材料便宜,“树根基本是废料利用,成本很低。”为选料,郑晨辉去过磨憨、丽江、瑞丽等很多地方,“现在有专人去收,我们不用再起早贪黑满山爬找。”选好料后,还要经过构思设计、打磨等多道工序,其中构思是最重要的。”郑晨辉说:“木雕只要你给木匠图样,木匠就能按照图样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但根雕不同,根雕要根据树根自身的特性进行创作构思,机器只能代替一部分工作,很多细节处还要手工制作,所以根雕是独一无二的。”
这几年,郑晨辉通过做根雕,获得了不错的收入。“这组18达摩像,价格在四五万元。这种整组物件,我卖过好几套。”放眼展示室,根雕作品大小不一、种类繁多,差不多有几十件。“你看到的这些都是别人预定好的。也有很多来自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客户,他们专门来这里亲自看过后,就直接下订单。”郑晨辉说:“我们从来没进行过线上销售,因为没有多余的货。”通过这两三年的发展,郑晨辉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前一两年,销售能达到百万,今年,市场整体不景气,但赚几十万还是没问题的。”
创新中发展
工作室内,90后小伙施彬林正专心致志地在一个废旧的木盆底部雕刻着残荷。看到我们进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到了旁边的展示厅,里面挂着几十幅大小不一的木雕作品,内容多样,图案丰富,其中也有施彬林自己创作的作品。
施彬林专门从事木雕仅四年,不过他“从小耳濡目染,平时闲的时候会偶尔给父亲打打下手”。施彬林的父亲名叫施家顺,曾走访过很多老艺人,积累学习了宝贵的木雕传统技艺,2012年被认定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自己本身就对木雕感兴趣,家里也从事这个行业,后来就正式跟着父亲学习。”施彬林说。
剑川木雕的图案内容,系统来看可划分为三类:一是人物类,多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寿星献桃”“八仙过海”“渔樵耕读”等;二是动物类,有凤凰、喜鹊、鹿鹤等,如“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喜鹊登梅”“鹿鹤同春”“松鹤延年”等;三是花草实物类,如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牡丹、花草果实等。雕刻工艺相当精细,镂空雕、透雕各种技法综合运用,层次分明,疏密得当,浮雕和立体雕巧妙融合,生动活泼。
但相对于雕刻传统木雕图案,施彬林更喜欢加入些自己的创意。环绕整个展示厅,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施彬林的作品,因为他很喜欢利用废弃的老物,加上自己的创作构思,赋予老木新生。“老物是刻意去找,也有山上捡的,有些是边角料。”木盆、瓢、罐罐之类的老物都是施彬林的掌上宝。“平时喜欢在上面雕刻些豆芽、蘑菇、残荷等。”一个破烂不堪的木盆,施彬林可以利用底部,在上面雕刻残荷,残荷与残缺破旧的木盆形成对比,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一截废旧的断木上,施彬林清除断木表层的树皮,将内部挖空,只留下较厚的一层内壁。施彬林就在树的内壁上,雕刻出了一簇蘑菇,蘑菇经过打磨,光洁,看上去栩栩如生。“小时候也比较喜欢采蘑菇,对大概的形状和结构比较了解。这个作品是一个月前创作的,花费了13天时间。”施彬林说:“传统的图案也做,但我更倾向于创新。”施彬林的这一做法,打破了剑川木雕在图案方面的瓶颈。“剑川木雕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农户+公司+基地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从海门口遗址“干栏式”建筑群、石宝山石窟及昆明金马碧鸡坊、北京圆明园等建筑中均可看到剑川木雕的存在。剑川木匠人数之多、匠师技艺之高,均为云南之冠。“滇西一带就流传有‘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的说法。”剑川县委宣传部的董珍贵老师告诉我们。
剑川木雕工业片区旅游商贸街所依托的狮河村,20世纪80年代村中70%以上农户就从事木雕格子门、木雕家具制作,全村木雕工艺产业渐成规模。90年代,村中形成以张月堂、张月松、张月秋和杨占彪、杨子堂等为主的营销专业户,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美国、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木雕专业村。当时的狮河已是“家家有能手,户户有巧匠”,木雕产业也成为了全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现在,狮河村成立了木雕工艺生产协会,以狮河村为龙头的木雕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狮河木雕村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回龙、天马、永和、海虹、朱柳、禄寿等村的木雕产业。
目前,狮河片区的多数公司基本都是采用农户+公司+基地的模式。施彬林的父亲施家顺所开设的木艺轩就是其中之一。木艺轩位于环剑湖东路上,有两间自己的展示厅,展示厅旁边就是公司基地,有一两百平方米。搭制的大棚内,木匠们正在专心雕刻着。“木匠可以自己在家做,也可以到基地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施彬林说:“像这几天,因为农忙,做木工的人就很少。”木匠的收入主要看其雕工、速度、质量等,每人至少每个月有三千五的收入,“类似学徒之类的,一般能挣四千多,也有师傅能拿到六七千。”还有些师傅是按照天来计算,一天就能收入三百元左右。施彬林介绍:“木艺轩一年的销售量能达到一两百万,纯收入至少有几十万,每年给木匠的工资要发二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