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银都 小锤敲出“幸福花”

“小锤敲过一千年,敲出了享誉中外的银制品。‘鹤庆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锤,叩响了云南银器的历史之门,敲出了鹤庆银器文化的璀璨回音。”这是201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鹤庆新华银器小镇“云南省特色小镇”称号时的评语。

新华村,坐落于大理州鹤庆县坝子西北角的凤凰山下,历史文化悠久,古称“石寨子”,是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寨,因四周潭水环绕,风光秀丽,家家户户以加工银饰而得名“银都水乡”,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云南十大名镇”等称号,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石寨舟行碧波上 杨士斌 图)

自古以来,当地白族就有佩戴银饰的风俗习惯,民间艺人也因此自然而然地诞生。唐代南诏国时期,新华村的“小炉匠”就开始加工金银铜等金属手工艺品,并以家族形式世代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近些年来,新华村抓住手工艺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契机,从一个村,扩展为一个片区、一条特色旅游带,最终完成乡村风情小镇的华丽蜕变。

沿着泉桥街进入银器小镇,一边是碧澈的潭水里海菜花开,怡人眼目;临街的银器店里,清脆的小锤敲打声不绝于耳。走到街的尽头左转,小巷深深,却是聚集着以国家级技艺传承人寸发标为代表的一批银器加工大师的大师巷。建筑格局为前店后坊,店里展厅陈列的各家精品可随意参观,绝妙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寸发标大师的工作室里,“九龙火锅”“九龙水烟筒”“九龙壶”系列银器汲取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又深具个人独特风格。细数起打造每件作品时的过程和创意,寸发标都历历如新。《和平一统(桶)》寄寓着对祖国繁荣统一的美好祝福,被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的大型银雕屏风《中华一家亲》展示民族大团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2003年12月,寸发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并先后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度“典型人物”等荣誉。通过工艺水平的日臻完善和创新,寸发标的多项作品被收藏,并直接带徒386名,间接带徒1600多名,公司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等众多高校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实践的培训基地。


在距离寸发标工作室不远的张应峰的银坊,游客们除了参观、选购银器,也都纷纷被他家的艺术小院所吸引。进了普通的院门,会发现里面别有一番天地。一池清泉上,造了假山,还搭了一座小桥,花木扶疏,加上竹篓、草帽、玉米的点缀,让人觉得清心放松,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

在新华银器小镇,许多人家都打造了类似的园林小院。专工精艺的匠人们,也用心雕琢生活,工作之余,坐在自家小院里,和南来北往的游人畅谈,泉水声和着学徒们小锤的敲打声,仿佛化作一股清甜,注入手中的茶杯里……

靠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和不断追求创新,从先前的产品稀少、单一,发展成如今多元化的产品,不仅仅只是银饰品,还有生活用品、艺术品、礼品、室内装饰品等等,“鹤庆新华银器”成为全国著名的银器手工艺品牌。

在以手工艺品加工销售为龙头的乡村旅游业带动下,以新华村为中心的草海镇逐步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银、铜器工艺品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并带动秀邑、板桥、罗伟邑,辛屯镇新村、大登等10多个银铜手工艺专业村先后崛起,一家一坊,一户一品,互不重复。

来到辛屯镇大赤铺村银匠李文彬的工坊门前,远远就能听到小锤敲打声传来。进了院子,只见10来个工匠、学徒围着长桌正在打制茶壶、酒器等,李文彬则不时上前指导,偶尔手把手地演示。

李文彬现年49岁,从事金银铜器加工30多年,精通传统的工具制作、锻打、錾刻、鎏金、掐丝、编丝、景泰蓝等手工制作技艺,并创新发明对流焊接熔合技术,从而突破了鹤庆纯银手工一体壶需要“一张打”的限制。多年来李文斌还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孤儿等弱势群体,通过教授他们手艺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得以靠技谋生和脱贫。


近年来,通过新老艺人的不断探索,鹤庆银器以传统工艺为基础,沿袭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个体经营,以新华银器小镇旅游经典+民族手工艺品的景区模式为代表,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基本形成“一户一品、前店后坊”“散户+公司”和电商销售的生产销售格局。

据统计,鹤庆县共有手工艺品加工户1835户,家庭从业人员15200人,带动鹤庆银器加工产业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新华银器小镇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旅游形象,通过深度挖掘提炼,把银器手工艺文化、鹤庆本地文化融入建筑景观,使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高度契合。

接下来,这里将成为集银器手工艺文化展示交流、大师精品展示、手工艺传承培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产品研发销售、物流配送、白族建筑艺术参观、购物、度假等为一体的全新旅游综合体。

“叮叮当当”,千百年来,鹤庆匠人们用一把小锤,用辛勤的汗水和精湛的技艺,打出了“银都”的金字招牌,也敲出了幸福新生活。

文旅头条融媒体实习记者 夏仕华 文

徐俊 唐莉  夏仕华 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