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实习记者 张雨 文)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举办的“2020云南民间故事展演”活动于10月12日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普洱市澜沧县文化馆选送的《牡帕密帕》和西盟县文化馆选送的《司岗里》在展演比赛中分别荣获“2020云南民间故事展演”一等奖和二等奖。
此次展演活动旨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的学术研究、社会宣传推广和当代传承,加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展演活动以“讲述百姓故事,传承民间文学”为主题。经过层层选拔,全省各州(市)一共选送了22个节目于11、12日在曲靖市麒麟区文化馆参加“2020 云南民间故事展演”复赛和决赛。
《牡帕密帕》为拉祜族创世史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牡帕密帕”为拉祜语音译,意为造天、造地。一般由“嘎麦巴”(拉祜语,意为会唱诗的人)以“嘎麦科”的形式流传于拉祜族民间,因流传年代久远,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演唱时须遵循严格的唱腔,严格的韵律对仗进行演唱。
普洱市澜沧县文化馆《牡帕密帕》负责人李娜妥介绍,此次展演的《牡帕密帕》是部分内容的节选,围绕天神诞生、造天地、造太阳月亮、造花草树木、种葫芦造人来将拉祜族创世史诗铺陈开来。她说:“通过深沉、悠远且洪亮的拉祜语说唱方式,结合了字幕独白,既有饱满的现场表现力,也能让不懂拉祜语的观众去理解这个故事。你的思绪没有办法不被她牵引,这个原始的、传统的、古老的,且带着奇幻色彩的史诗神话,刺激着观众们想听故事的敏锐神经,因为爱听故事是我们人的天性,而这个故事正是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蛮荒时代对世界、人类起源最完美的解释和最浪漫的想象。”
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源远流长。在西盟佤族佤语中,“司岗里”即“从石洞里出来”。《司岗里》以佤语口耳相传、传唱、背诵等形式一代代流传至今,其主要内容涉及开天辟地、创世造人、遭遇洪水猛兽、建寨定居、发明生产并进一步迁徙发展壮大等发展历程,可谓反映、折射佤族整部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备了佤族民族史诗的地位与价值,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2011年5月, 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命名为国家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在展演中,《司岗里》节选了篇章《走出“司岗”》,通过爷爷和孙女的对话,引出了佤族人民“走出司岗”的故事。“在故事中,万物是有灵的,人类得以走出司岗,离不开动物精灵的帮忙,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这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最初的思考和理解。各民族都是从洞里走出来的,祖先的智慧与包容在这就埋下了伏笔,寓意了各民族同根同源,告诫我们后世各民族兄弟姐妹要相亲相爱、团结一致。现场的表演效果中,在佤族器乐的背景演绎下,这个佤族神话故事被原汁原味呈现,把佤族走出司岗里的千百年夙愿很好地呈现出来。”西盟县文化馆《司岗里》负责人李燕谈到。
此次《牡帕密帕》《司岗里》在“云南民间故事展演”中获奖,展示了普洱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收获了一次对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播,继承与发展的宝贵经历。
澜沧县文化馆、西盟县文化馆供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