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游记|洱海令人幸福

与洱海相依是许多人的梦想和向往。

我生活工作都在下关——一个众所周知面朝洱海的城市。我每天呼吸着那清新而淡淡甜味的海风,放眼就可以看到洱海海天山水一色那美丽壮阔的景色。

我喜欢洱海,为拥有洱海而骄傲。

空闲之余,我很喜欢去洱海公园。洱海公园在洱海的南端,这是一座古典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的城市园林,是游览苍山洱海风景区的第一站。公园内有一座椭圆拱的小山,因山的形状而被当地人叫作“团山”,团山曾经是洱海南端的一个小岛,古代的洱海,水域比现在宽广得多,可称得上"烟波浩渺"。团山曾是南诏王的养鹿场,山周围的海水是天然的栅栏。山上山下林木繁茂,亭、台、楼、 榭相互呼应。进入公园后沿着300级、阔3丈余的青石台阶攀登而上,走到顶端可以俯瞰四周。这应该是大理城区观景最佳位置了。大理标志性的美景——“风花雪月”“姹紫嫣红”“碧海蓝天”尽收眼底。

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洱海里的海心亭长廊、望海楼长廊上人头攒动,洱海水温即使在冬春最冷的时候也在7°C左右,春夏秋冬,如织的游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帽子,说着南腔北调的语言,在海心亭,在望海楼,在团山,开怀欢笑。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在这里显现得淋漓尽致。顺着无际的海面向远处眺望,洱海里三岛、四洲、九曲,那一个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湾和岛屿,犹如散落在海面上的棋子,又犹如飘散在水中的珍珠,从空中鸟瞰,别有洞天,讲述着远古美丽的传说。

小普陀,洱海中最小的岛屿,面积约600平方米,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以镇风浪,保护渔民;金梭岛,不死的传说,它静卧在洱海和蓝天的碧波中,形状像一个织布的梭子;银梭岛,史前人类生息活动的遗迹;罗荃半岛,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前名为"赤文岛"的南诏风情岛,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玉几岛,“苍洱风光第一村”;海舌半岛,最自然、最美妙、最神奇;三圣岛,“一步三圣岛,三世人上人。”据传在三国时期,诸葛武侯曾到此点将,以竞渡勇胜者为千夫长,智取浪中锦囊者为将,还曾在此地抢渡洱海,四擒孟获。

近看,海面游弋着云南省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施齐全、速度最快的豪华双层旅游船,这些旅游船额定载客量从400人至950人不等。坐上游船,可以观看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白族三道茶歌舞表演,领略白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游船的后面,追逐飞翔着许多海鸥,只见它们有的自在地飞翔,有的快乐地追赶游船,忽而嘶喊着冲上云霄 ,忽而又急速俯冲而下。

在洱海公园我碰到一位穿戴整洁的老人,独自坐在观海亭里喝着自带的茶水观景。攀谈方知,老人的家就在离公园不远的滨海大道,是洱海边的原著居民,几年前退休后,洱海公园便成了每天必来之处,甚至刮风下雨也照来不误。

老人告诉我,看到洱海心里的烦事就渐渐忘了,看到公园里欢快的游人,就会感觉生活如此美好,那略带甜味的海风吹在脸上,会令他想起小时候在洱海边玩耍的日子,那海风充满了亲切感,有种特殊的气味,在别的地方感觉不到。

老人的话勾起我的沉思,一个人喜欢一个地方绝不仅是熟悉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那里有自己想拥有的一切。

洱海是生命之源,也是美好生活之本。凡是靠洱海的地方往往弥漫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灵气。从团山回眸,一群精致的白族建筑群映入眼帘,那些灰色瓦顶白墙的建筑里有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如果有机会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会发现大理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令人震撼。

洱海公园的风是柔和的,春暖花开时节,手捧一杯清茶依偎在“海心亭”,向洱海深处凝望,常常会发现天水合为一体,那景象气势而典雅,磅礴而深沉,宁静而震撼,浩瀚而壮阔,美不胜收。若仔细观望,或许还会发现白帆点点,正迎着耀眼的阳光,如白天鹅般在粼粼碧波中悠然漂泊。 

“苍山梯田接云天,洱海清水灌良田。”美妙动听的歌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但真正能感受到其无穷魅力的,应该还是那些生活在洱海边的人。

来源 大理文旅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