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丨这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期待你光临!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张雨 文)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在经过各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选拔推荐、专家组综合评定和完成公示后,决定将26个县、乡命名为“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在列。

今天

先给大家介绍“澜沧”~

澜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拉祜文化。

澜沧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澜沧,不论你走进拉祜山寨、阿佤木楼、哈尼人家,还是布朗茶乡等,都可以听到悠远的古歌、缠绵的口弦、铿锵的木鼓和阵阵的铓锣。当你看到艺人们如痴如醉的表演,你会感受到“心净如清泉,赤诚如烈火”的纯朴。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为拉祜族创世史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牡帕密帕”为拉祜语音译,意为造天、造地。一般由“嘎麦巴”(拉祜语,意为会唱诗的人)以“嘎麦科”的形式流传于拉祜族民间,因流传年代久远,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容,演唱时须遵循严格的唱腔,严格的韵律来进行演唱。

《拉祜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拉祜族历史悠久的代表性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拉祜族聚居地及跨境居民住的拉祜族村寨,是经数代拉祜族群众和民间艺人创作、加工、传承,千锤百炼的传统文化遗产。

《拉祜族摆舞》



流行于澜沧县境内的拉祜族摆舞,内容主要表现拉祜族原始宗教礼仪、生产生活、欢乐情绪等,是拉祜族女性自娱的民间传统舞蹈。

摆舞流传于澜沧县拉祜族聚居地区,群众基础广泛,影响极广。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大家只要高兴就聚而舞之,在重大的传统节日、喜庆、婚事嫁娶等场合最为盛行。对拉祜族人民来说,没有歌舞就像“吃饭没有盐巴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们在一起以舞蹈表达对神灵的感激和敬奉,追求超脱自然束缚的理想境地,庆祝丰收年成和祈望来年平安幸福。

拉祜族人人能歌善舞,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歌舞。在澜沧县境内,约有20万左右14岁以上的女性会跳摆舞,摆舞已成为被当地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的舞蹈。其中,以糯福乡南段村的步伐型摆舞和东回镇班利村的摆手型摆舞最具代表性,两地也被誉为“拉祜族摆舞之乡”。当地随时可以组织50-100人的摆舞表演队,充分体现了拉祜族“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的真本领。

拉祜族摆舞逐渐从本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发展成为澜沧各民族普遍接受的群众性舞蹈,其间涌现出了许多领军人物,李石开、李娜倮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为宣传澜沧、弘扬拉祜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彩云奖”获奖作品——舞蹈《摆出一个春天》





“摆呀,摆出一个春天;摆啊,摆出一个希望”!舞蹈取材于拉祜族传统民间舞蹈——摆舞的基本元素,通过一群美丽婀娜、勤劳聪慧的拉祜少女踏歌起舞、鼓舞欢腾的舞台场景,生动地表现出拉祜人民坚定不移,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

懂你

你关心的“景东”

下期再与大家见面哦~

澜沧县文化馆、代基凯供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