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非遗文化进校园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为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增强师生对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大理州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培育具有中国精神、国际视野的领导型人才。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北附育英实验学校决定联合开展“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中国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从2020年11月13日开始,非遗传承人结合学校特色选修课程,每周五下午走进课堂讲授非遗知识,开展为期四周的互动体验活动。给学生们展示当地的木雕、扎染、刺绣、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让学生与非遗项目来了一次“零距离”接触。

指尖传承——泥塑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现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项目。它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以彩绘就完成了。

看着普通的泥块在苏龙祥老师的手中不断变化,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就诞生了,同学们惊叹连连,忍不住跃跃欲试。在老师苏龙祥的示范指导下,运用搓、按、揉等技法,同学们动手制作了泥塑瓦猫。


苏龙祥,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74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人,2017年成立大理市凤仪镇赵州泥塑工作室至今,一直从事大理文化泥塑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众多的作品为苏龙祥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爱好者好评,多次在各类雕塑赛事中荣获金奖。




细腻情韵——白族刺绣

大理白族的刺绣工艺源远流长。白族刺绣有饱满均衡,纹理清晰,色彩浓艳,装饰性强等特点,其技艺现已被列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李红桃老师是一位身着白族传统服饰的中年妇女,面容和蔼、笑容可亲,细看她身上的服饰,十分精美,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美丽的纯手工白族刺绣帽子等白族刺绣作品。

李红桃,白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挖色镇刺绣协会会长。挖色镇是大理市的刺绣之乡,当地的妇女热爱刺绣且具有较完整的传承,随便走进一个白族小院,都能感受到刺绣与心灵的互动,呼之欲出的鲜花、彩蝶以及各种吉祥物分布在帽子上、围裙上、鞋子上、香包上……装点着她们的生活,也融入她们世代的文化血脉中。








叹为观“纸”——剪纸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展现出独具风韵的剪纸镂空艺术。

活动当天,杨慧英老师为育英学子们展示了精彩的剪纸技艺,现场教授学生们剪纸小技巧,学生们也兴致勃勃地剪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杨慧英,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滇西应用大学和海东中学少年宫特聘专家,经常给年轻人培训剪纸、刺绣技艺。在本民族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作品,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浓郁白族风格的剪纸和刺绣作品。












布里生花——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又称疙瘩花,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段袁老师首先教给大家的是扎染里面最简单的扎花,用一根线把一块布扎成一定形状的疙瘩花。扎花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会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扎好的“疙瘩”,很难用肉眼看出纹样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线后才能检验工艺效果,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段袁,白族扎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族扎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之子。段家是周城著名的扎染世家,依托扎染布,开发背包、纸巾盒、服饰等一系列产品,出口到日本、泰国等国;创建扎染博物馆,免费供游客参观;多次参加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和电视节目;并和高校、旅行社等机构合作,推出扎染技艺体验、扎染课程培训等项目。








四十分钟的非遗体验活动,孩子们很珍惜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授课的机会,不仅认真领会老师们讲解的技术要领,精心制作,还向老师们请教自己的技法是否正确。各位非遗传承人仔细观看学生作品,不时提出指导意见并亲自动手修改,对于制作好的学生作品,给予点评并让其他学生观看学习,让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创作最完美的作品。

这趟刚刚启程的非遗之旅,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大理非遗的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了非遗保护的种子。

来源 大理非遗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