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火的艺术!大理这个村子还有600年历史的白族土陶技艺

土陶的烧制,历来被视为是“水与火的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逐渐成型。云南土陶的釉一般为土釉,颜色朴实自然。

如今在大理,也有一批手工制陶人依靠着创新和实践,让传统土陶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大理市凤仪镇敬天村,这个略显偏僻的小村落,却有着600多年的白族土陶烧造历史。当地匠人们沿用自古传下的技艺,纯手工慢轮盘条,再以“龙窑”柴烧制陶,制成的陶瓷别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风光一时的敬天村窑山渐渐萧条,董成、董建华、董建发三父子坚守的窑场,成为了如今敬天村仅有的几家烧窑作坊之一。

2013年,学习油画专业的董建华毕业回家,残破的手工作坊、散落的陶土深深触动着他。眼看从小耳濡目染,被父亲手把手教会的老手艺正逐渐消失,这让董建华暗下决心,子承父业。

(大理土陶制作技艺传习所负责人 董建华)

董建华:“如果我两兄弟不做这一行,以后我们家也没有人做。我爹毕竟做了四十多年了,没有人传承也有点伤心 。我们回来做了以后一个是可以发扬村子里的老手艺,我又可以承接我爹的手艺,这样坚持下去我觉得都好。”

一切从头开始,取土、发酵、拉胚、印花、上釉、烧制......小董兄弟俩跟着父亲捡起手艺,并成立了敬天窑火工作室。年轻人思维活络,想要把大理白族土陶制作技艺传承好、发扬好,依靠如今低廉的敬天村土陶价格和逐渐萎缩的市场是行不通的,所以董建华一有机会就外出学习,并鼓励父亲和弟弟创新生产方式,采购新设备,同时积极争取支持,成立大理土陶制作技艺传习所,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宣传、教授传统白族土陶制作技艺。

有父亲的扎实技法做基础,小董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在器型、设计、实用性上改变传统土陶产品的限制。

机遇,也在这时出现。长期从事传承、推广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南雪山书画院院长任朝斌来到敬天村,在惊叹于古代窑场遗址保存完好的同时,与小董一家深入交谈后,决定共同发掘大理白族土陶制作技艺的潜在价值,延续好这门传统手工技艺。

(云南雪山书画院院长任朝斌)

任朝斌:“我当时来到这个地方以后感觉很震惊,像这么大规模的古窑址能在这个山上保存得这么完整这么好的,也就是咱们大理了,所以当时看完以后就觉得潜力很大 。”

任朝斌的到来,给小董打开了新的视野,两人努力寻找的,正是传统陶器中自然美学与现代生活新的结合。

任朝斌:“如果让他们再让自己的艺术文化多接触外边的一些新的东西,会提升他们更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任朝斌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技术,还会带一些钧窑的材料来给做实验,让董家不断地与其他陶器做比较,挖掘出更多潜能。

在任朝斌的帮助下,敬天窑从窑口到产品设计都有了新的飞跃,瓦猫、烟斗、酒缸、酸菜罐、茶壶、彩绘陶器,越来越多的器型的出现,让更多人的目光重新回到了拥有悠久历史的土陶上来,堆满陶片瓷片的敬天村窑山也将在像小董这样的新时代手艺人手上重获荣光。

来源 大理广播电视台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