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大庄村:小草莓成了红色“大产业”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赵树龙 文/图)“我们村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草莓种植。目前草莓市场价每公斤25元、入园采摘每公斤50元,在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成了乡亲们致富‘金果果’。我种了2亩多,游客今天在田里采里10多公斤,卖得500多元。”云南省弥勒市弥阳镇盘龙社区大庄村的种植户杨锐萍高兴地说。

记者走进大庄村,只见一幢幢新房前后种着草莓,特别是村子西南边的300多亩连片草莓地,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兴高采烈来入园采摘草莓的游客,还有前来收购草莓的采购商。一个个红红的草莓在冬阳的照耀下反射出美丽的光芒,特别讨人喜欢。小小草莓成了该村“一村一品”的红色“大产业”。

大庄村地处城郊结合部,长期以来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随着城郊的铺田村、弥东哨村等村寨大、中棚特色蔬菜的兴起,大庄村的露天蔬菜产业远远落后。如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使自己的荷包尽快地鼓起来,成了摆在大庄村农民心头上的头等大事。

数据显示,大庄村霜期短,昼夜温差小,气候温暖,水源丰富,土壤肥沃,极适宜种植经济水果——草莓,大庄村党支部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后最终作出了这样的结论。

为了发挥草莓种植的规模化效益,克服农民在种植上“只见产量不见钱”的怪圈,大庄村成立了“草莓协会”。协会的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在市场与土地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化种植,现已形成了“协会+支部+农户+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大庄村党支部与协会还多次联合举办各类草莓生产技术培训班,制订了《大庄村草莓栽培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草莓种植使用农药标准》等发放到种植户手上。在草莓栽培管理的关键阶段,协会还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会员实地进行技术指导,解答种植、施肥、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经过宣传培训,提高了协会会员种植草莓的技术水平,也为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草莓产业奠定了基础。

刘石红是一名水果店老板,每天他都会早早地来到大庄草莓园收购草莓,他告诉记者,由于大庄村的草莓个大、口感好、耐运输,现在每天收购回去的草莓都深受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

草莓种植户李云丽说:“一开始的时候不会栽,没有技术,只会栽下去由着它长,不会梳花、梳果,结的太多、个头小,价格也上不去,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在协会和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学到了技术,草莓也变大了,加上这两年草莓价格也好,相比种菜赚得多,预计今年会有6万块钱的收入。”

据了解,大庄村现在已引进天仙醉、红颜、鬼怒甘、京藏香、丹苺1号、京钱香等16个草莓品种。今年全村共种植330多亩草莓,部分早熟的草莓已开始上市,采摘价为每公斤50元,批发价为每公斤25元。农户一亩平均将卖3万元左右,预计助农增收近1000万元。

如今的大庄村,形成了以批量销售、入园采摘、零星售卖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商家批量收购、一批游客观光采摘、一批群众购买食用,成功将草莓种植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盖起了小别墅,这都得益于该村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小草莓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红红的“大金果”。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