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 | 创新型云南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刘娅娟 文 通讯员 赵嘉 图)12月23日,“回眸‘十三五’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型云南建设专题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创新型云南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云南省科技投入大幅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突破了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的新产品,推动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和引进了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为云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投入翻番  技术人才大幅增加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提升2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番,从2015年的109.4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220.5亿元,全国排名从23位提升到19位,复合增长率达19%,年均增速全国排第4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61件提高到2.85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13.14人年提高到19.12人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52.82亿元增长至82.82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5%提高到49.6%。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3.29%提高到2018年的5.15%。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俊介绍,通过构建领军人才、高端科技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业人才、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与引进体系,云南省科技人才高地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55位;引进高端外国专家60人;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408个,服务范围实现州(市)全覆盖。

教育系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既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又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徐立介绍,为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教育厅不断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人才流动与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建立科技人才分类的评价体系,赋予了高校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助力全省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围绕发展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扶贫等开展技术创新,累计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

不仅如此,科技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突出种业和农产品深加工2个关键环节,强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突破多项农业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全省累计申请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900余件,获得授权约500件。累计完成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67万亩,带动新增产值4.8亿元。花卉新品种数和种类居全国第1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宗鲜切花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

科技创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组织实施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土壤污染治理、固废资源化、食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地下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禁毒反恐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项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最美丽省份和平安云南建设。

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自然资源时空信息基础支撑平台。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社会治理、生物疫苗等方面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滇池、程海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重要成效,快速核酸检测、云南健康码等为云南疫情防控发挥了显著作用。清瘟解热合剂和健体抗疫合剂在云南、湖北广泛使用并援助缅甸、老挝等国。疫情期间紧急立项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研发项目即将开展III期临床研究。全省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智慧化、便捷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科技扶贫工作者深入农村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澜沧科技扶贫模式成为全省扶贫攻坚样板。

云南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科技开放合作为创新发展赋能

云南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云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昆明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浙江大学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滇中地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高地。临沧市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楚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玉溪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海县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深入推进。

“科技入滇”成功引入全国优势资源和创新力量助力云南发展。“十三五”期间,云南启动了实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落地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中一老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等20余个创新合作平台,与科技发达国家、金砖国家合作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融通创新发展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取得新突破。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发育调控取得重要进展,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研究成果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国家植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天元数学中心、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等重大科学研究基地(平台)落地云南。启动首批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工作,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取得重要进展。

多措并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支持创新创业

“十三五”期间,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云南省知识产权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云南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顺利完成了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行政执法;建立完善云南省人民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高位统筹和推进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多方主动、社会互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在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的同时,出台云南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提出云南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推进工作,完善跨区域跨部门保护协作机制。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云南省知识产权局)战略发展处处长王玉华介绍,截至目前,云南省有效注册商标达42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206%;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2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15%,排名全国第7位;有效发明专利15204件,较“十二五”末增长99.8%。“十三五”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59660件和92815件,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171%和153%。

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并出台相关政策,积极举办各类双创活动,从创新创业环境、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创新创业平台服务、构筑创新创业发展高地、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政策等方面,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为激发创新潜力和市场活力,扩大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期。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云南省将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要民生领域以及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键科技需求,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育壮大云南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奋力谱写创新型云南建设新篇章。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