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何雨珍 文 邓斌 图)12月24日,云南省“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 ”系列新闻发布会·文化繁荣发展专题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步伐,推动云南文化繁荣发展,在艺术创作、文旅融合、对外交流等六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艺术创作更加繁荣
“十三五”期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主题,云南省新创、原创大型舞台艺术作品50余台,创作了《农民院士》《流芳》《梭罗花开》《独龙天路》《白鹭归来》《郑喇叭外传》等一批文艺精品剧目,真切书写、讴歌了新时代。维西县傈僳族《瓦器器》获得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全省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20个,命名“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个。重大文艺活动精彩纷呈。先后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昆明美术双年展、云南省新年戏曲晚会等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云南省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美术馆4个、非遗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144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442个,实现了省、州、县、乡、行政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并向自然村延伸,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文化惠民常态推进。举办“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建设者之歌”农民工文化节、群众文化活动“彩云奖”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艺术进校园”“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文艺演出等惠民演出活动,完成惠民演出48283场,观众人数达6000余万人次。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云南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正在申遗1项(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有世界自然遗产3项(三江并流、石林、帽天山)、世界记忆遗产1项(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0位),可移动文物42万件套、78万多单件(居全国第12位),严守文物安全生命线,连续3年未发生文物安全事故。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91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5项(居全国第12位,目前还有23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并有“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个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28个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4家传承人企业列入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案例,2个文物行政执法案例入选“第三批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推进实施“云南博物馆群建设计划”,积极推动8种博物馆集群和6个博物馆群落建设,全省新增备案博物馆、纪念馆49个,占建国以来云南新建成备案博物馆数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博物馆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全省举办陈列展览4511个,免费开放参观人数总计9523万余人次。2019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人次达3033万,首次突破3000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备案博物馆、纪念馆157家。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出台了《云南省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打造文旅融合重点示范项目,目前,已推出80条精品非遗体验线路和10条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建成省级文创园区37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进入全国首批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成功打造“云南印象”等41项精品旅游演艺节目,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和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活动。
此外,对于“十四五”时期云南省文化发展的规划,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江红表示,云南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抓重点突破,推动文化繁荣。聚焦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狠抓精品剧目生产;聚焦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全力冲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聚焦弘扬革命文化,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聚焦传统文化保护,全面推进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聚焦考古成果运用,积极抓好建设文物考古遗址公园;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化博物馆群建设,推进国家级代表性传承项目提质增量。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