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莫道人间金玉贵 剑川有宝是石头


剑川的雕刻技艺,

除了闻名远扬的木雕,

石雕也是久负盛名,

经过千百年的苦心打磨、传承,

如今剑川已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

起源

自唐代起,剑川石雕就有盛誉,明清时,据传大批剑川石匠应召入宫,参加北京故宫等建筑的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过首都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重要建筑的工程。

金华镇梅园村,这里曾被命名为“白族石雕之乡”。梅园村中石雕工艺代代相传,技艺精堪。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从事这门手艺,主要雕刻佛、道、本主像,龙、凤、狮、花鸟图案等。剑川多出石匠,金华镇梅园村的石雕艺人往往唱主角。

段德坤,剑川梅园石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出生于石雕世家,

是家中第九代石雕手艺人。

打小他便与石头为伴,

16岁时正式开始学习石雕工艺,

也许是天赋使然,

历经三年后段德坤得以出师,

石雕从此成为了他谋生的手艺。

技艺

在剑川,匠人们尤擅雕刻石狮。民间至今仍流散有从唐宋至元明清的历代石狮。许多民居老屋前,至今都保留着一对活灵活现的石狮子。

不久前,有客人前来定制石雕,这次定制的是长达16米石狮群像,段德坤需要提前绘制好群像的图纸。这幅石狮群像,从手绘图纸到成品的加工制作完成,前前后后,大概需要半年多的时间。

每次绘制石雕设计图,段德坤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修改,这里添上一笔,那里擦去一点,石狮的表情因此灵动迥异,体态造型也千变万化。直到狮子跃然于纸,他才作罢,开始下一次石狮的设计。

段德坤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三十多年如一日,日日潜心钻研石雕技艺,这份坚持让他的石雕工艺水平炉火纯青。即使不绘制草图,不事先制作小样,也可以按腹稿图样直接在毛石料上勾画、雕刻,一锤一凿、胸有成竹、运用自如,一次成功。

段德坤正在雕刻元代狮纹

传承

位于剑川县城西边的满贤林始建于明代,距离县城1.5公里。满贤林千狮山狮群大多都是由梅园村石雕艺人精工雕琢。徒步于千狮山,沿着步道前行,从山脚到山顶,昔日漫山遍野的乱石,已被技艺高超的剑川石雕手艺人将其演变成千姿百态的石雕作品。

而今入目的都是栩栩如生的石狮,它们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或坐或卧,或立或走,或倚岩而凿,或跃于千仞石壁,或立于路旁迎客,可谓是气象万千。千狮山共雕刻有石狮3264只,这些石狮子集中展现了我国魏、晋至明、清多个朝代石雕狮子的艺术风格,运用精湛的剑川石雕工艺于摩崖绝壁上精雕细刻。

其中,最大的狮王高达25米,正面宽12米,侧面宽15米,为国内外罕见的石雕巨狮。千狮山因此也荣获了两大“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雕刻石雕最多的景区,拥有最大的石雕“千狮王”。这项“世界双绝工程”,离不开手艺人们的呕心沥血。

在这上千只石狮中,有三百余只石狮便出自段德坤。一把梯子、一支画笔、一幅雕刻的工具,一干就是一整天。日复一日,便花了整整的三年。

出自段德坤之手的经典石雕之作,不仅仅是气势磅礴的“狮王”。在剑川木雕艺术小镇,宽阔的湖面上,一座名为“长虹卧波”九孔石桥连接两岸,桥身长约80米,宽3米。

整座石拱桥设计精巧,桥体温润皓白如玉,犹如一条银色的蛟龙卧波横跨月湖两岸,左右两侧64根大理石柱上安放有汉、唐、元、明、清等各个朝代形态各异、灵气质朴的64头石狮子,每一头小石狮子,都是段德坤用细腻且古朴的石刻石雕工艺手法雕琢而成。

三十八年的石雕生涯,与冰冷石块打交道,需要顶得住风吹日晒,更需要一份对石雕的矢志不渝。除了做石雕发展的践行者,段德坤也希望自己能成为石雕传承的见证者。他一直乐于将所知所学授予他人,现如今已经有100多人拜他为师。

学艺矢志不移,哪管山摇地动。

做雕匠心独运,务求石破天惊。

恢弘建筑的背后,

汇集了无数像段德坤一样的石雕匠人。

一山一石都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

并且,这一段生命历程,

经得起时光的游离,

也守得住岁月的洗礼。

来源:大理广播电视台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