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部曲”】双廊古镇引入艺术力量 文旅融合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精神,按照省委领导指示要求,加大云南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正面宣传,擦亮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1月18日,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历时7天的云南省旅游革命“三部曲”主题报道系列采访活动在云南民族村拉开序幕。后续7天,由中央驻滇主要媒体、省级主要媒体、相关州市主要新闻单位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以“深化旅游革命‘三部曲’,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旅游新形象”为主题,围绕文旅融合、市场整治、智慧旅游、提升品质、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建设、30天无理由退货、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旅游营销等内容展开深度报道,讲好云南旅游好故事,传递云南旅游正能量。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文 邓斌 图)1月20日,云南省旅游革命“三部曲”主题报道采访团来到了双廊古镇。记者了解到,通过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力,双廊古镇形成了“艺术家上山,艺术品下山”的良好格局,在丰富当地旅游市场内涵和强化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让不少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走进大理双廊古镇一个清净的白族小院,沿楼梯上到二楼,几幅色彩鲜艳的绘画作品立在走廊的一边。87岁的王秉秀从楼梯右侧的房间走出来,手里拿着五颜六色的绘画颜料,她是走廊上这些绘画作品的主人,也是当地的名人。

王秉秀告诉记者,她78岁那年拾起画笔,加入到双廊白族农民画社,和当地不少白族奶奶一起跟随艺术家沈见华学习绘画,她们利用自己的双手将生活了几十年的山水和记忆中的人文风情画在画布上,也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

有着刺绣配色功底的王秉秀学起绘画来入手很快,用色大胆,平均一个月创作一幅作品,多以展现她生活的苍山洱海风貌和白族民间艺术为主。通过双廊白族农民画社,王秉秀先后带着她的作品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珠海等各大城市做展览,销售画作。根据作品画幅大小和创作内容的不同,她的画可以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扣除购买颜料、画布和外出展览的成本,王秉秀每幅画至少可以获得售价50%的收益。对87岁高龄的王秉秀来说,绘画让自己有了一份收入,也减轻了儿女负担。

双廊农民画社是双廊古镇筑巢引凤,让“艺术家上山,艺术品下山”的文旅融合项目之一。画社通过外出办展览,销售画作,同时衍生出了画册、丝巾等系列文化产品并出售,极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结合周边伙山村线路长、居住分散,但林地广大繁茂,风景优美的特点,双廊古镇开展了很多类似的项目。例如,双廊本土建筑设计师赵慧军在伙山村建的旬•美术馆,本土艺术家龚正军在伙山村建立的摩利支•妙地画室,伙山村放羊人杨德军,通过与艺术家们学习泥塑,通过下山销售自己的艺术作品,多一分收入,也培养了情趣。

据统计,引进“艺术家上山”,为山区注入艺术力量以来,双廊山区每年的艺术品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艺术家上山”找到创作乐园的同时,丰富了当地文化旅游市场,也带动当地贫困户实现了艺术脱贫致富的目标。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