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 | 哈尼哈吧:庄重典雅的古歌 哈尼人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编者按: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遗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红河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七)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尼哈吧”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主要在红河州元阳、绿春、红河、金平、建水、石屏及国外泰国、缅甸、老挝哈尼族聚居地区流传。

(在田间地头传承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是有别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儿歌等种类的庄重、典雅的一种古老歌唱调式。

(传承人朱小和向徒弟传授哈尼哈吧技艺)

历史上哈尼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其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农耕生产生活中,哈尼先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对自然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技能和经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民间生产知识体系,这些经验、规矩、礼仪经过总结提炼后就成为了庄重、典雅的古歌哈尼哈吧。

(在火塘边传承哈尼哈吧)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成为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人传播文化、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

(在哈尼哈吧传承中心开展传承活动)

目前已收集整理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哈尼阿培聪坡坡》《十二奴局》《木地米地》均是哈尼哈吧的经典代表。其中,由元阳县著名歌手朱小和演唱、卢朝贵翻译、史军超与杨叔孔收集整理、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哈尼古歌——窝果策尼果》是哈尼哈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哈尼哈吧学员)

《窝果策尼果》意为古歌十二调,内容着重叙述哈尼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源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讲述神的古今,由神的诞生、造天造地、杀牛补天地、人、庄稼、牲畜的来源、雷神降火、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安寨定居、洪水泛滥、塔婆编牛、遮天树王、年轮树组成十二章;下篇讲的是人的古今,由头人、贝玛、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风俗歌、嫁姑娘讨媳妇、丧葬的起源、说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组成十二篇。古歌十二大内容可分可合,可通篇演唱,也可独立演唱,根据当时的仪典场合选择相宜的内容章节而定。

(传承人普绍和在酒席间传授哈尼哈吧技艺)

哈尼哈吧主要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演唱,表达节日祝贺、吉祥如意的心愿。主要由一人主唱,众人伴唱,或一问一答,二人对唱而众人和声;若遇重大年节,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调主要内容,一位歌手难担大任,须数位歌手联袂演唱。

(非遗活动日,传承人集中展演哈尼哈吧)


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责编 李舒琪

审核 代基凯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