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勐外土法制糖,深藏孟连的甜蜜乡愁!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郑静 文/图)孟连县娜允镇芒掌村勐外村民小组是一个傣族聚居的村寨,位于县城娜允镇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

多年来,勐外村民在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培育了红糖、干笋等特色产业,努力为村民增收致富奠定产业基础。其中,古法红糖已初步形成亮点凸显的特色产业。

(红糖整齐切块)

400年石灰法工艺 土法制糖保留甘蔗原有风味

上百年前,勐外村民就已经掌握了种植甘蔗和古法制作红糖的技艺,各家各户都有着采用古法制作红糖自家食用或者送亲朋好友的传统习俗。古法红糖是以石灰法工艺(即用石灰作为主要澄清剂对蔗汁进行澄清)制炼而成的粗糖,整个加工过程中不加入除石灰以外的任何化学试剂或食品添加剂,完全保留甘蔗原有风味和营养成分,是一种未经过分蜜处理制成的红糖。早在400多年前,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就对这种澄清方法有所记载。由于石灰是一种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原料,至今仍然是制糖行业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古法红糖制作过程是将新鲜成熟的甘蔗剥去干叶、弃头、削去根部的系根,经甘蔗压榨机压榨、轻度澄清、入锅加热、放入少量的石灰,并用竹棍不停地搅拌锅中蔗汁,熬煮4至6个小时,让蔗汁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待浓缩成褐黄色时慢慢退火,这时的甘蔗水已经浓缩成液态的红糖。将粘稠的糖液从锅里取出,倒入用篾巴制成的方形槽内,用竹片刮平液面冷却,划出长约20厘米,宽约8厘米的长方形红糖块。

(熬甘蔗水)

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糖利脾缓肝、补血活血、通淤以及排毒露”。随着现代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甘蔗除蔗糖外,还含一些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活性的营养物,如多酚化合物、植物甾醇、高级烷醇、叶绿素、矿物质(如铁、锌、锰、铬)、维生素等功能性物质。

10+口味 傣族古法红糖成为普洱热销土特产品

近年来,在孟连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勐外村民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瞄准了古法红糖的市场前景,大力发展甘蔗种植,通过推广新技术不断提高单产,传承古法制糖技艺,积极探索发展傣族古法红糖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古法红糖制作现场)

在传承传统制糖工艺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创新制作了生姜红糖、红枣红糖、菊花红糖、枸杞红糖、金银花红糖、玫瑰花红糖、益母草红糖等10多个不同口味的产品。同时,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勐外傣族古法红糖成为了最热销的普洱土特产品之一。目前,勐外古法红糖年产量约50吨,每公斤单价约18元。产品在满足本地食用外还远销至昆明、上海、北京、广东、山东等地,产值达90万元以上,有效地拓宽了村民群众的增收渠道。

(古法红糖创新口味)

勐外傣族水文化氛围浓郁

勐外自然村始建于傣历854年(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曾经是孟连傣族土司的避暑胜地。相传,这里是孟连第七任土司刀派约退位后隐居的地方。勐外是大象山下南扎河旁的一个美丽村寨,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树密林深,灵泉流水,村寨内及其附近的夫妻树、望夫树、神水井、神甘蔗、妖怪崖、大象山等带有动人神秘传说的自然风景,尤其是大象山的生态植被良好,山水格局自然天成,傣族群众将勐外视为孟连坝子的水源。因此,勐外成为傣族水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村寨,加上保留完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又给勐外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如今的勐外仍然掩映在丛山密林之中,山水林田和谐共存,傣族的水文化、宗教文化和土司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勐外自然村于2009年7月被原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为傣族文化保护区,2014年11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为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6月,古法制糖技艺被孟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古法制糖等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