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地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有着以纳西族文化、彝族文化、傈僳族文化、白族文化、普米族文化、摩梭文化、他留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丽多姿的民族歌舞,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精美繁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艳丽缤纷的民族服饰,风味独特的民族食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民间文化。
在“天雨流芳·文旅大集”第二季(云上)活动期间,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采取图文、视频方式向大家介绍丽江各民族的过年习俗以及“纳西族祭天习俗”“纳西族洞经音乐”等非遗项目,让更多公众了解丽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向心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跟着记者一起来看丽江各民族如何过年?
永胜汉族春节习俗
传统的永胜汉族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君开始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永胜汉族祭灶君的日子。在当地还流传着灶君每年腊月二十三夜晚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初一五更时分回来归位的说法。因此只要与祭灶有关的事,人们总是异常认真、生怕怠慢,大家都希望不要被灶君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来年自家才能五谷丰登、四季平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习俗因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而被永胜汉族普遍继承。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到处洋溢着迎春气氛。扫尘之后是备年货,置办年货包括米、面、粮、油,肉类、蔬菜、糖果等食品,春联、鲜花、清香枝、松树枝、香蜡纸火等用品。此外,家里大人、小孩都要准备一套新衣服过年,小孩子一般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全新,而且红色居多, 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正月初一,人们通常会前往位于县城东面的灵源箐敬香拜观音;初二上祖坟、拜祖先,接姑娘回娘家;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初五为财神贺辰。
纳西族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在丽江,春节的准备是从办年货开始的,除夕前一周古城街市便已热闹非凡,人头攒动,你来我往,一片喜庆景象。
除夕这天,古城及周边的纳西人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花瓶里插上几束山茶花,贴上春联和门神,每个花盆上贴上一个红纸写的“春”字。各家置办各种菜肴、果品和祭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最具特色的是吃年夜饭之前,要用一个煮熟后完整的腌制猪头,在猪嘴上插几朵野山茶花,先祭拜灶君,之后抬到家里的神龛前,祭奠祖先牌位,行祭祀之礼时,忌外人入户。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
从大年初一到初三,古城的纳西人家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去上坟祭祖。这几天,附近的金虹山、蛇山,到处都是络绎不绝的扫墓者。各家到了墓地后,首先要祭山神,每个坟头都要插上几枝山茶花,向山神和祖先祭献酒和茶水,纳西语称之为“日少类少”。
大年初三,还要举行祭天仪式,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这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纳西人春节从初一到十五,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彝族他留支系春节习俗
每年腊月二十八日,彝族他留支系要用分枝开叉的青㭎栗枝清扫房屋,不能用扫把或其它树枝代替。扫下来的尘灰要拿到人际稀少的地方倾倒,寓意来年幸福安康。
腊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他们就要制作过年时用于不同场合的“粑粑”。如献祭祖先的“粑粑”要做成塔型;准备留自家食用的“粑粑”则要做成筒型、小圆型,并用模具印上印花以示喜庆。
大年三十这天,彝族他留支系早饭后开始清洁院子、粘贴春联,吃完午饭后开始杀鸡敬山神,在存放粮食的桶内插上一根已长出两层枝节的松树枝,表示欣欣向荣、节节高升。彝族他留支系的年夜饭菜品除了有他留乌骨鸡、自家腌制的火腿等,受当地汉族影响,还要有鱼(象征 “年年有余”)、青菜(象征“长青”)、白菜(象征“长白”)、胡萝卜(象征“红红火火”)等常见食物。
大年初一,天刚刚蒙蒙亮时,家中男主人分别在炕床祖宗牌位、堂屋中堂敬献汤圆、茶、酒、粑粑;之后出门放鞭炮,迎财神。此外,还要在大门、后门、水井处插香敬门神、龙神。
打秋千、打跳、对歌......在彝族他留支系的春节中,大年初七的节日氛围最为浓重。到了初八,他们就开始准备春耕,也意味着春节结束。
傈僳族过年
傈僳族过年叫做“阔时节”,时间段大概在汉族春节期间,“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时间由傈僳族传统历法“花鸟历法”来决定。
傈僳族的传统历法 “花鸟历法”,也叫“十月花鸟历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花开鸟叫”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十个月,即过年月、盖房月、花开月、鸟叫月 、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 、煮酒月、狩猎月。每月36天,十个月计360天,一年计365天,另外5天就是“阔时”的时间。
由于傈僳族聚居区的地理环境不同,海拔从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导致“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因此,各地“花开、鸟叫”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所以,历史上各地傈僳族欢度“阔时”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寓意新年丰衣足食。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人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举行除旧迎新仪式。仪式后,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休息,每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也有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户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的轮回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文
资源来源: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