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倡议下的春运客流量同比大减。3月9日,交通运输部对外披露,春运期间(1月28日-3月8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8.7亿人次,比2020年同期下降40.8%,比2019年同期下降70.9%。
春运客流最高峰出现在正月十七(2月28日)。当日各类交通方式累计发送旅客3152.4万人次,较2020年在增加149.8%,较2019年减少62%。
上述春运总客流量低于预期。交通运输部此前于1月28日预计,2021年全国春运期间发送旅客量11.52亿人次。
公路、民航客流量下滑程度最大。据交通运输部统计,公路累计发送旅客6亿人次,比2020年下降46.5%,比2019年下降75.5%;民航累计发送旅客3539.8万人次,比2020年下降8.4%,比2019年下降51.5%。
飞常准数据显示,2021年春运期间内地航线共实际执行航班约35.33万次,较2020年同期增加 13.95%,较2019年减少27.8%。
铁路、水路发送旅客量高于去年同期,但仍大幅低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春运。其中,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2亿人次,较2020年上升3.5%,但比2019年减少46.5%,且低于国家铁路集团(下称国铁集团)的预期值;水路累计发送旅客1536.6万人次,比2020年上升24.8%,比2019年下降69.7%。
高速公路车流量是惟一与疫情前水平接近的指标。春运期间,全国高速公路累计流量为11.8亿辆,比2020年上升77.6%,比2019年微增0.5%。
节前全国多地爆发局部疫情,为最大减少春运人口流动引发的疫情扩散,1月上旬起,全国多地倡导“就地过年”;当月月底,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台具体的返乡规定,要求低风险地区出发的返乡人员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进行14天健康观测。防疫规定之下,旅客春节流动意愿显著降低。
分时段来看,“就地过年”政策对春运前半程客流量影响较大,节前、节中客流持续处于低位,单日客流量均未超过2000万人次;正月初六(2月17日)以来的后半程客流量则有明显回升。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春运后20天(2月17日至3月8日),全国各类交通方式累计发送旅客5.05亿人次,较春运前半程客流量高约51%。
铁路和民航春运前、后期客流量反差明显。铁路方面,前20天旅客发送量为6741万人次,后20天旅客发送量跃增至1.5亿人次,受此带动,铁路春运全程客流量同比2020年微增。
民航前20天则发送旅客1073万人次,较2020年、2019年各下降67.25%、69.71%;后半程发送量增加约130%至2466万人次,较因疫情几近冻结的2020年春运后半程暴增339.46%,较2019年下降34.14%,降幅明显收窄。
从出行方向来看,和历年春运类似,一线城市是热门目的地。飞友科技根据航班量统计,春运期间,最热门的三个目的地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三地机场春运期间的进港航班量分别为19971班、18274班、15993班。其余12个热门目的地为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杭州、郑州、南京、武汉、海口、长沙、三亚。
来源 财新网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