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只为照亮建水青花

“我今年才有69岁,还是老年人中的年轻人,到80岁才能算是老年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青花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不能让青花在我手里失传。”建水碗窑村青花传承人杨丽芬一番感人肺腑的话,不禁让人肃然起敬。60余年的青花制作生涯,一生默默无闻,她时刻寻思着如何让建水青花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青花瓷无语,一件件青花瓷作品在杨丽芬的笔下妙笔生花,赋以了新的生命。无论是凤穿牡丹、双龙戏珠、五鱼戏莲、莲开富贵、三头鱼青花作品,都维妙维肖,仿佛呼之欲出,如此精美绝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出自一位青花老艺人之手。

(杨丽芬作品)

(凤穿牡丹美女瓶)

(牡丹储物罐)

(凤穿牡丹将军罐)

(双龙戏珠天球瓶)

(三头鱼盘)

(五鱼戏莲盘)

梦想+勤学苦练

青花技艺得传承在杨丽芬的记忆里,祖父辈都是以制作青花为生计,爷爷杨之成制作青花在滇南一带很有名气,各地慕名前来订购青花产品的老板络绎不绝。受到家庭的熏淘,杨丽芬八九岁开始便帮衬着家里打理青花产品,开始跟随母亲在坯上随手画上几笔,一活灵活现的鱼仿佛跃出盘子,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母亲的青花手艺学到手。当母亲看到她心灵手巧,画青花十分用心,就把平生青花绘画技能悉心传授给她。从刚开始学画牡丹、荷花到后来的鱼藻纹、龙凤纹,各式各样的纹饰都能做到眼到笔到,想什么画什么,画什么像什么。并且把青花的整套制作工序都学到手,什么陶土配比、釉料制作,杨丽芬都做到了然于心。功夫不负有心人,18岁那年,杨丽芬成就了自己的青花梦,凭借过硬的青花装饰本领和技艺,进入土陶厂,成了一名年轻的技术工人。

悉心专研

建水青花得发扬到土陶厂上班后,杨丽芬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成为土陶厂最能吃苦的年轻人,除了多学多画、多向师傅请教外,苦的、脏的、累的,别人不愿意干的,她都抢着干,为了生产出好的产品,下班后她到碗窑村后山挑选好的陶土,从源头上把好陶土关口,解决厂里急需的陶土用料需求。一分汗水换来一分成就,杨丽芬的勤学苦练,在土陶厂里成为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多次被厂里选送到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广东石湾参观学习。

(1983年,杨丽芬参加了红河州工艺美术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经过多年的勤奋耕耘,杨丽芬在青花方面的技艺独树一帜,成为厂里为数不多的技术带头人,并被厂里任命为车间主任,专门负责青花产品质量。上任车间主任后,她带领厂里的技术骨干改进青花釉料工艺,不断创新青花装饰图案,生产的青花产品主动迎合旅游商品需求,从当初的日用青花生活陶,发展为玉壶春瓶、将军罐、茶罐、茶壶、存钱罐等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一度让建水青花产品供不应求,订单纷至沓来,生意也十分红火。

(1995年3月,在建水县旅游商品开发展销总结表彰大会上,杨丽芬制作的青花产品荣获建水县旅游商品开发“二等奖”。)

一支独秀不是春。杨秀芬知道,要想把建水的青花发扬光大,就要把青花技艺传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杨丽芬把自己毕生所学的青花技艺,毫不保留地传给年轻一代。当时在厂里较为年轻的袁会、袁锦、陈永萍都向杨丽芬学习过,后来都成为这一行当的行家里手。

薪火相传 担起技艺传承责任退休后,杨丽芬时常思考着一个问题,目前掌握建水青花烧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大都上了年岁,建水青花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十分濒危。如何让建水青花代代传承下去,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让跟多的人在传承青花技艺中走向致富道路。

当杨丽芬想到这些,就再也坐不住了,除了空闲之余创作一些青花,还时常去村里现在还从事青花生产的人家走走转转,为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

(杨丽芬演示青花上釉的过程)

(杨丽芬示范青花绘制技法)

(杨丽芬讲解青花瓷的绘画技法)

得知杨丽芬青花瓷制作的较高造诣,在中国四大名陶展陶瓷技艺大赛前夕,主办方主动邀请杨丽芬参加比赛,杨丽芬爽快地答应了邀请。有人不理解,认为都这把岁数了,还去凑什么热闹,但杨丽芬却认为有责任把建水的青花宣传出去。在四大名陶展陶瓷技艺大赛中,她成了年龄最大的参赛者,其创作的三头鱼青花盘,荣获中国四大名陶展陶瓷技艺大赛“铜奖”,成为这次陶瓷技艺大赛的一大亮点。


(杨丽芬参加四大名陶陶瓷技艺大赛,并荣获铜奖。)

杨丽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青花传承下去,只要是上门求教的,她都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别人。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与杨丽芬老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常请她去指导,不管再忙她从不拒绝。她说:“趁现在身体还能动,我要把自己的青花技艺好好的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青花制作技艺,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就能让他们凭手艺过上幸福的生活。”

(青花爱好者在欣赏杨丽芬制作的青花艺术品)

来源 古城建水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