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调传习所:唯有热爱,才能将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唱活动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白族调内容也极为丰富。白族调俗称“唱调子”“对调子”,是一种纯歌唱艺术,在民间十分普及和流行。大理白族调于2015年12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

近期大型经典白剧《望夫云》复排,感人的剧情和唱段在民间又掀起了一波“学调热”。位于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委会北生久村的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调子一首接着一首,学徒一个接着一个。

2018年12月29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正式挂牌。大理白族调传习所的负责人董凤琴,是该项目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白族大本曲艺人世家,母亲是大本曲南派唱腔宗师杨汉先生的弟子,耳濡目染中她对白族民间艺术深深热爱,这一爱就是四十多年。

“注意气息,咬字和发音,再把表情、情绪把控好……”,刚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就听见传习所负责人董凤琴正在给女儿董润坪纠正唱腔、发音。这位董润坪就是新《望夫云》的主演之一。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大理白族调传习所一共三层,就坐落在生态廊道的边上白族庭院里。整体来说,这个传习所的设施是比较完备的,一楼庭院搭了戏台,满足日常唱调表演及交流;一楼的大厅更像是一个交流厅,可以观影、交流学习。

往里走有化妆室、戏服道具室、声乐教室、排练室、展示厅、器乐室,甚至还专门为学员准备了两间休息室。这么一看,这个传习所就像一个小型培训学校,比较完备。董凤琴说,这是她的家,自己建的房子。“平时不怎么住,只是周末回来,索性就把它收拾出来,让热爱大理白族调的朋友都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学习和交流”。



广泛传承,是责任,也是情怀

王朝珍是第一次来到传习所的学员,她刚退休,之前看了复排的《望夫云》,后来就被白族调吸引过来,想要跟着董凤琴学唱白族调。

说到董凤琴教授的学生,多到连她自己都数不过来,至少也有一、两万人。一有时间,董凤琴就把各行各业的白族调爱好者集中到家中义务教学,学生们大多是中年人群,是传承白族调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老师、导游、商人、公务员、科研人员等等。



传习所传承培训↑↑↑

传习所学员展演↑↑↑


白族调进校园↑↑↑

每到周末传习所就特别热闹,有的学唱白族调,有的学打霸王鞭,有的学习三弦弹奏。董凤琴逐字逐句地认真教授,一个唱调一个身段地耐心纠正。

“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比较资深的学员都是是授课的老师,力量集中起来,就是希望来到传习所的学员都有所收获”,董凤琴说,“大理白族调要是没有人教,没有人唱,就断掉了,那太可惜了,所以,现在只要想来学的,都可以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董凤琴说,希望通过大理白族调传习所这个平台,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培养更多的人才,做了传承人,这就是责任。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所以传承

从父母辈,到董凤琴,再到董润坪,一家人与白族调都有解不开的缘分和情结。代代相传,从这个“曲调之家”体现得淋漓尽致。20多年以前董凤琴参演的白剧《望夫云》,如今女儿董润坪再复排并主演,这对于两母女来说,意义非凡。

董润坪说,相比母亲那一代来说,现在机会更多了,平台更大了,有好的条件,更是要把大理白族调传承好。

在大理,像董凤琴一样热爱白族调的民间艺人不胜枚举。他们一辈子都在吟唱,唱生活,唱情感,唱风花雪月之景,也唱家长里短之意,既浪漫又富有生活气息。董凤琴唱了一辈子,仍然孜孜不倦,一张开嘴开始唱歌,眼睛里就有光,那种热爱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来的。

大理白族调家庭传承↑↑↑

大理白族调的内容和形式究竟有多丰富呢?白族调可以从内容上可划分、从演唱风格和地域特色上可划分、从曲谱和曲调上细分。白族调又有多独特、多有魅力呢?第一次听董凤琴老师唱歌,是在3年前。她把一曲《麻雀调》唱得惟妙惟肖,仿佛就是置身大自然之中,就像有麻雀在耳边欢快地鸣叫,无比震撼,令人记忆犹新。

只要听过白族调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大理白族调作为大理白族文化的一张名片,多措并举,使传承传唱的队伍愈来愈大,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

来源 大理非遗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