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非遗 | 扬武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彝族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流传于新平县扬武镇鲁奎山和磨盘山一带,彝语称“楂奇比”(团团转)或“尼盖比”(跳姑娘),俗称“跳乐”,属传统自娱自乐性舞蹈。

扬武彝族烟盒舞历史悠久,传说以前当地彝族在无意中发现弹高梁杆能发出声响,于是便边弹边跳,为使脚步统一,便围成圈跳,“跳乐”从此开始。后来人们将弹跳高梁杆改为弹烟盒,于是烟盒成为“跳乐”中不可少的道具,舞蹈也由此得名。也有说法是起源于鲁奎山彝族花鼓舞。鲁奎山鼓舞始终伴随于原始的图腾崇拜和巫术祭祀的跳鼓活动,是鲁奎山彝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烟盒是彝族吃烟汉子随身携带之物,轻巧方便,随处可见,而且烟盒弹出的声音又脆又响亮,舞蹈时气氛更加热烈,于是,一人创新、十人仿效,一处创新、百处仿效,慢慢地流传开来,烟盒舞之名也就应运而生。

扬武彝族烟盒舞以四弦、三弦、牛角二胡、烟盒为乐器伴奏,人数不限。在跳烟盒舞的时候,男的弹奏四弦、三弦、牛角二胡等乐器定乐调,女的手弹烟盒起舞,乐调复杂,舞步以双腿下蹲、骤起提步和双手下垂、小臂摆动为主要特征。烟盒舞大致分为起弦调、行弦调、收弦调和过门调四大类。共72大调,每大调又可分出若干变奏调、和谐奏调,共能延伸舞曲500多调式。

烟盒舞的产生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部分套路、动作仍保留着原始生产劳作的痕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是扬武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具有原生态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产物。

扬武彝族群众嗜好跳烟盒舞,烟盒舞贯穿于彝族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烟盒舞队,男女老幼皆会跳烟盒舞。“弦子响,脚杆痒”,每逢节日、聚会、婚嫁、祭祀,群众们都会跳起烟盒舞,故扬武素有“中国烟盒舞之乡”的美誉。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王艳华 整理

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