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郑氏旧居内的座谈交流,昨天登上了《新闻联播》

3月26日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

到玉溪市开展宣讲进基层活动

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

宣讲团一行到聂耳故居

听取聂耳生平及国歌故事介绍

在红塔区郑氏旧居

与聂耳社区党员、干部及居民代表

就党史学习教育话题进行互动交流

(来源:央视新闻)

这次中央宣讲团一行为何会选择

聂耳故居、郑氏旧居?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

一起了解玉溪的传奇人物

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历史

聂耳故居

每当雄壮的国歌奏响

听到熟悉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

我们就会想起国歌作曲者聂耳

(人民音乐家聂耳)

聂耳是中国革命之号角

他的人生经历

他的革命故事

他的爱国情怀

……

穿越悠久的历史

给予每一个中华儿女最深厚的力量

在玉溪

“聂耳”随处可见

聂耳故居、聂耳公园、

聂耳音乐广场、聂耳大剧院……

玉溪人以这样一种方式

缅怀和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徐永健 摄)

聂耳故居位于

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

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

总面积为96.27平方米

为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末所建

(聂耳故居鸟瞰图 源于资料图  李松 摄)

故居还原了聂耳身前居住的环境

从玉溪星火、国歌诞生等方面

讲述了聂耳与国歌的故事

故居里摆满了各种陈设

多为聂耳及其家人当年的生活用具

这些陈设

记录着聂耳一家在此的生活细节

也诉说着聂耳在此

学习、成长、成才的悠悠往事

聂耳故居自1992年

第一次修缮落成并正式开放以来

已经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

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三十多万人次

在宣传聂耳音乐文化

弘扬聂耳时代精神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郑氏旧居

郑氏旧居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砖土结构两层楼

是郑氏两位名人兄弟、爱国民主人士

郑一斋和郑易里

生活学习的成长之地

二人曾合力筹资

校对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全译本

郑易里先生主编《英华大辞典》

并发明汉字电脑输入法“郑码”

参观郑氏旧居

能够从郑氏兄弟身上

学习到爱国主义奉献精神

让更多人了解玉溪历史文化

郑一斋

郑一斋(1891~1942年),名重毅,字一斋,是云南知名爱国民主人士。1891年9月16日生于玉溪州城,家住玉溪瓦窑乡上郑井村,后移居小庙街。其父在玉溪开设“宝臣号”商店,经营土杂日用品维持全家生活。1913年郑一斋从玉溪到昆明报考“云南省立师范学校”,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学校录取,专修国文与中外历史,毕业后任小学教员,因工资实在菲薄无法维持家人生活,从而弃教经商。

郑易里

郑易里(1906~2002年),原名郑雨笙,1906年10月6日出生,我国著名编译家和文字学家,《英华大辞典》主编、“电脑汉字拆根编码”研究的创始人,《郑码》的发明人。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中文信息协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

1936年,郑一斋先生筹资与弟弟郑易里合力出版了马克思《资本论》全译本。除《资本论》外,他还出版过《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对在全国宣传革命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郑一斋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不为钱所支配,要支配好钱的用途。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局势万分危急,许多侨居缅甸的中国人纷纷回国。有一些因缺乏路费而滞留,郑一斋先生得知后马上拿出50000元滇币支持他们迅速撤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郑一斋先生了解到云大附中学校设备陈旧破烂,主动捐款10000元给校方“为学所用”。

郑易里教授在1946年前后,“白色恐怖”形势下编撰了《英华大辞典》,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得到出版。该辞典多次印刷,发行量超一百多万册,培育了几代英语学习人才,享誉海内外。1952年,郑易里先生转入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委会工作,依然致力于文化编译和出版工作。

1991年6月,被称为“郑码”的“字根编码输入法”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确认这是中国第一个做到符合文字规范的形码系统,在国外举行的汉字输入比赛中,“郑码”多次夺得繁体和简体字两项冠军。1994年的第22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把金奖授给了“郑码”。1996年,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向“郑码”颁发了全国科技信息优秀成果一等奖。


转自玉溪发布 综合央视新闻、玉溪日报

责编 龚怡丹 见习编辑 刘榕杉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