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游走于指尖的灵动

在中国,刺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自古绣女,靠山绣山,靠水绣水

在广阔的地域之上

在经年累月之中

多元的民族文化让这个指尖上的手工技艺

得以万紫千红

彝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少数民族之一。自古彝族女子均能挑花刺绣、飞针走线,她们把农闲时间都花在了绣花上,能否绣制一套鲜衣,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

细品彝族的服饰,奇花异草、百鸟腾飞。大多以刺绣为主,再加以银饰点缀。帽子、坎肩、围裙、腰带,从头至脚,都游走着彝族女子的智慧与灵巧,一针一线也都倾注了这个民族对于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彝族服饰色彩绚丽,多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不同的颜色有着不一样的寓意。

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同时还含有庄重、威严、主宰之意;

白色则是纯洁、善良的代表,与污浊、肮脏形成对立;

红色和黄色是花朵之意,能体现出彝族人的热情与勇敢;

蓝色意指天空,象征着广阔与自由;

绿色代表着山川江河之中生长的草木。

彝族刺绣一般以黑色和蓝色作底色,纹样花饰繁多,大都取材于自然,讲究天人合一。

日月星火,花鸟鱼蝶。图案精美,色彩明快,艳而不俗。

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伴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形态近百种,也都是各有千秋。

桑卫珍是漾濞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在过去,这个小县城里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善刺绣。如此氛围之下,桑卫珍打小便对刺绣情之所钟。

彝族有个传统,彝家女子出嫁时穿着的礼服,要由自己亲自缝制。

桑卫珍有一个儿子,虽然目前还在就读大学,但她心中对孩子的婚礼早有打算,那便是给自己未来的儿媳,亲手缝制两套嫁衣,其中一套就是彝族传统服饰。

一套完整的彝族服饰,共有二十多个绣片组成,从设计到剪纸,再到最终的绣工完成,整个过程大概要用一到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桑卫珍的这个想法需要早早开始落实。

今天,桑卫珍要去找一位在漾濞县小有名气的彝族刺绣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吉珍林,向她讨几幅嫁衣绣花时用的剪纸绣片。

相传,以前彝族姑娘会把自己的头发塞进绣好的荷包中,送给心中珍视的人。

荷包代替了文字和语言,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向所爱之人传达心意。

这位六十多岁的彝族老人吉珍林,如今剪起纸绣起花来,依旧是信手拈来。

彝族的剪纸和刺绣互不分家,绣花时的图案需要前期的剪纸来配合。剪纸作为刺绣的纹样,二者都举足轻重。但吉珍林和桑卫珍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

彝族刺绣主要有平针绣、打籽绣、青花绣、扣针绣等10余种针法。其中平针绣是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

想要绣出一朵明艳的花,就得从花瓣的外围开始,一层一层往花蕊绣。

外围先用淡色的线来描绘,再往内圈叠加深色。

根据花朵大小,颜色变换四到六层,由浅至深。绣出的图案才能层次分明、灵动立体。

将刺绣与旗袍结合,是桑卫珍要为儿媳准备的第二套嫁衣。

这是一次少数民族与江南风格结合的大胆创新,刺绣的图案在她心里已经有了雏形,但还需要更多地构思设计。

有了这锦衣绣袄的加持,定将迎来一场幸福的婚礼。

“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春色上眉梢”,刺绣成了桑卫珍和吉珍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群热爱刺绣的人,左手中指都习惯了时刻佩戴一个特殊的首饰,那就是顶针。这样一来,只要有针线、有绣布,她们就能随时随地开启一场穿针走线。

手心的温度,给予指尖能量

彩线的游走,绘得这片五彩斑斓

一针一线织就一世锦衣

一心一念造就一番奇迹

静默中,有一股力量

在生生不息的传递这份灵动之气


来源 “樂字号”微信公号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