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源:非遗课间操培训让传统文化更鲜活

近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大理州洱源县职业高级中学”活动成功开展。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对洱源县职业高级中学的124名文艺骨干进行了霸王鞭、八角鼓非遗广播操培训。

“金钱鼓子霸王鞭,双手推敲背转旋。最是小姑歌白调,声声唱入有情天。”这是清咸丰年间大理举人段位《绕三灵竹枝词》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舞蹈的生动描述。霸王鞭和八角鼓舞根植于民间,是深受白族群众喜爱的传统舞蹈,霸王鞭于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族霸王鞭民间流传至今有上百种打法和套路,舞者在唢呐、三弦、笛子的伴奏声中变换阵形,鞭由身动,身随鞭移,通过敲击肩、肘、手、腿、脚等部位,展现优美舞姿、烘托欢庆气氛,同时也达到强身健体的保健效果。八角鼓舞跳法与霸王鞭略相似,舞动时,根据动作的繁简与走向,形成“凤穿花”“双采花”“五梅花”等队形。民间将霸王鞭、八角鼓形象比喻成“秤杆配升斗”,打起霸王鞭、舞动八角鼓寄托着劳动人民对于五谷丰登、国富民安的美好祈愿。

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民族和谐共荣的乐士。以白族为主体的汉、白、彝等十三个世居民族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大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使大理成为我国西南非遗较为富集的地区,2011年被原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一直以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以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核心,以非遗传承基础设施建设、进校园进社区、整体宣传保护为抓手,全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呈现新气象、新格局。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舞,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针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舞的特点,编排和推出了一套适合大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的白族霸王鞭、八角鼓课间操,开展了教学培训活动,以便课间操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

此次活动得到了洱源职业高级中学校方的积极支持,认为从学生开始培养,可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行动当中,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近年来,为加大非遗普及教育,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教材,传承人走进课堂教授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与学科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普及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传承。

来源: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