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陈大衡 通讯员 罗丹 环志祥 文/图)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找准发展路径,瞄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关系群众民生的各项工作往深里推、往实里走,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推深做实农文旅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域旅游六要素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行示范区。祥云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在绿色食品“蓝海”的“窗口期”抢抓发展机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5年期内,以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示范园为抓手,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持之以恒发展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再叠加旅游经济效应,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截至2020年,祥云县共认定无公害产地57万亩,认证“三品一标”产品67个,面积44.84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个、面积14.6万亩,绿色食品40个、面积12.931万亩,有机食品11个(不含第三方认证)、面积17.309万亩;打造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4个、州级产业基地9个、县级产业基地15个,泰兴公司蔬菜种植基地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成功认证了“祥云百合”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云山祥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了9个云南名牌产品、6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龙云大有”牌西红柿、香葱和“七彩泰兴”牌大白菜分别荣获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云南省“十大名菜”;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大理州“五强企业”第五名,“七彩泰兴”牌大白菜获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一名,“龙源农苑”牌芦笋获大理州“五大名菜”第五名。
累计培育州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5家,州级以上庄园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6个;建设57个“一村一品”产业园示范村,打造1个“一村一品”州级专业镇(刘厂镇)、19个“一村一品”州级专业村、6个“一村一品”县级专业村,全县“一县一业”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良好。2020年,全县种植蔬菜26.8万亩,产鲜菜52.9万吨,产值17.9亿元,为推动祥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活态利用乡村文化资源,释放文化元素的经济活力和带动效应。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祥云县在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五大振兴过程中,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使命,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文化自信之基。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守护好县域内的古村落、古建筑和省州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目前,祥云县境内有不可移动文物253项,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项,包含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项;有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10763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31件套,包含一级文物4件套,二级文物10件套,三级文物217件套,231件套珍贵文物中包含铜器158件套,铁器1件套,书画52件套,陶器7件套,佛造像8件套,杂项5件套,有29项文物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尊重、保护和支持以人为核心的非遗传承实践,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合传统与创新,使非遗在当代生活中更好活化,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当前,已建成传习中心和传习所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有6项、州级有15项、县级有5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有12人、州级有13人、县级有145人。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方面,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方针,文化馆图书馆按照“中心馆+总馆+分馆+服务点”四级场馆构建模式,划分总馆、分馆和服务点之间的职权职责,编织完善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成了1个总馆+10个分馆+139个服务点的建设任务,10个分馆均通过文化站省级达标,达标率为100%,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留住乡愁、保护乡土文明、振兴乡村文化创造了重要物质条件。
三是突出重点抓关键,集中精力打造有特色亮点的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祥云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认真落实“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政策,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开展田野调查,认真分析研判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资源禀赋和后期经济发展潜力等因子,尽量规避文化同质化和旅游资源重复投入的顽疾,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全县10个乡镇139个社区(村委会)重点遴选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村庄,围绕核心文化元素打造乡村旅游路线,挖掘乡村旅游经济潜力。
截至目前,形成了以祥城镇为代表的“洱海卫城”、文物古迹和红色文化体验区,以禾甸镇大营村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庆和非遗体验旅游村寨,以普淜镇天峰山道教文化和传统古建筑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以东山乡干海村百合节为代表的“最佳伴手礼”旅游商品体验区,以米甸镇波罗村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庆丰收农耕文化体验区,以鹿鸣乡鹿窝村为代表的洞经音乐文化体验区,以下庄镇金旦村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古建筑体验区,以刘厂镇王家庄村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青铜文化和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体验区,以沙龙镇为代表的田园采摘和花卉观赏体验区,以云南驿古镇为代表的“云南源”文化旅游体验区,形成了祥城镇—下庄镇—刘厂镇—禾甸镇、祥城镇—沙龙镇—禾甸镇—米甸镇、祥城镇—云南驿镇—下庄镇—普淜镇、祥城镇—云南驿镇—东山乡、祥城镇—云南驿—鹿鸣乡等10余条乡村旅游路线,涵盖全县1191个自然村。
据了解,下一步,祥云县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为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积极发挥交通区位特点和原有产业基础优势,以“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沉住气、耐下心,下足“绣花”功夫,努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见习编辑 刘榕杉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