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悠然夏日,走进“最后的傣族古镇”!

青石街斑驳,承载了百年的沧桑

曾记否,一个城镇的清幽

在悠然夏日,涌现心头

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

能抵御岁月变迁、时光侵袭吗

最后的傣族古镇

这世上,总有一些古老建筑,在滔滔的历史洪流中保存了千年不变的面貌,在丝丝缕缕的线索中流传下来。娜允,就是这样一个古镇。

名字宛如一位傣家姑娘的“娜允”(na veng),其实是傣语中“京城”的意思,即“内京”之意,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傣族古镇。

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汉、傣两种民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交融,穿越了700余年的沧桑却一尘不染,经历了无数风雨摧折却还风采依旧。

用足迹探寻娜允古镇,翻阅那一页页早已被人们遗忘得差不多的篇目,心里微微一颤:原来,娜允悠久的历史和古朴厚重的文化,早已烙印在孟连这块边地热土之中。

每至早春时节,薄雾常常聚集在古镇的天空,细雨从檐上翘角汇聚,它们跌落下来,打在娜允的一砖一瓦上,溅起一点水花,碎了、散了、又聚了。于是不多时,檐上的天和檐下的地都被笼罩了起来,一片迷茫的白,似乎笼罩了整个世界。

曾记否,娜允古镇的沧桑

在夏夜里还没彻底放下来的幕布中,暮霭连山,霞光蘸着薄雾,将天光晕染开来,映着安静祥和的古镇,平添了几分璀璨、几分绚丽。

走在娜允的街头,使人忍不住回想:曾记否,这座见证了660年“土司风云”的古镇,该承载了多么厚重的历史啊!它一定氤氲在普洱的茶香里,有着数十年月也说不完的故事。

娜允依偎的青山,仿佛已将它融化在蓊郁繁茂的竹木中,如黛的群山环抱着翡翠般的河谷盆地,碧波荡漾的河水从秀丽的山谷流出,在田园中蜿蜒南去,傣家村寨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中。这些景象烙印在它久远的生命里,留给来客无限的遐想。

娜允古镇,没有把城建得四四方方,分为城东、城西、城南、城北,而是依坡就势而建,分为上城、中城、下城。矗立在上城的孟连宣抚司署,檐角气宇轩昂,木雕描金绣红,富丽堂皇。瓦楞挡板上排列着整齐的图案,廊檐上刻着“双凤朝阳”“封侯挂印”“犀牛望月”等华丽的浮雕。


如今,土司制度早已“寿终正寝”,宣抚司署却依然屹立,700余年的沧桑变化,浓缩在这个小小的古镇里,定格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碧绿茵茵垂旧事,为谁摇落为谁眠

时过境迁,娜允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古建民居和田园风光。孟连金塔的阵阵梵音,仍不时响彻在人们耳边。片片垂落的绿叶,朵朵绽放的红花,仿佛刻印着娜允的旧迹,不断凋落又不断新生,涤清无数往事,留下缕缕芳华。

碧绿茵茵垂旧事,为谁摇落为谁眠?有时,历史就像一个无心的大回环,终点和起点重合在同一个寂寂无闻处,而过程的辉煌不过成了口耳相传的饭后谈资,只留下一道道似隐似显的印记在时光中熠熠生辉,娜允古镇如是,孟连宣抚司署亦如是。

时光的强大并没有将这个清静的古镇“兼并”,汇入一种不为人们所愿的现代商业洪流之中。娜允被静静的夕阳皴染着依然古朴的情绪,甚至连屋角下那只似曾相识的宠物,打哈欠的方式,都没有变。

在娜允,好像一切都可以天长地久地持续下去。惬意的古镇,像飘渺的烟火,像绚烂的霞光,更像一位悠远深邃的老友。娜允在缓缓地唱着普洱的歌,来客在轻轻地和远方的曲......

相遇的时节总是美的

趁这个悠然的夏日

去体验古老的遗韵吧~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云上普洱、普洱孟连 供图

见习编辑 刘榕杉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