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剑川石宝山腹地,有一个开凿于晚唐,历五代至南宋延续300多年的石钟山石窟群。该石窟群被历代名家誉为“南天瑰宝”。于1952年被国务院定为“西南边陲稀有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中国成立至今,一波一波的深山护窟人为石钟山石窟的保护与管理奉献青春、远离家人、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石窟安全。段金明无疑是这深山护宝队伍中最执着最普通的一名,无疑也是最美的那一名。
(段金明日常巡查路段 )
他从石匠变身为深山护宝人
1981年石钟山石窟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县委政府核定了5个编制,从教育队伍中选调了5名中年男教师专门对石钟山石窟进行守护。八十年代的石钟山石窟驻地不通公路,几名职工的生活必需品均靠人力从沙溪集市上背运而来,日常十分艰苦。1990年,为解决中老年队伍对后勤保障工作的力不从心。文保所决定聘用1名年轻男性临时工。经多次会议讨论斟酌后,聘用了家住石钟山脚下沙溪镇甸头村的白族小伙子段金明。段金明出生于1962年,时年28岁的他身形不高、行动敏捷、头脑灵活,在村里跟着石匠师傅学会了石雕,在家中建着一个小型酿酒坊。石雕手艺与酿酒收入倒是让他过着丰衣足食的小日子。当年,石钟山文保所第一任所长杨进新来家里找到他,说明来意时,他既兴奋又迷茫,兴奋的是石钟山石窟在当地人心里即是神圣的存在,而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守护这神圣瑰宝的护宝人,迷茫的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尚还年幼,女儿才刚上幼儿园,儿子尚在襁褓之中,父母年事已高。自己一旦答应后就会进入山中远离父母妻儿。可最后,他还是背上了行李跟着杨进新所长上了山。从此,一干就是整整三十年……
他是集市与深山间的“运输队长”
初到石钟山文保所,段金明主要承担的是所内职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因为不通公路,他每周得下山到沙溪集市上采买。周五是沙溪赶集的日子,周四下午夜幕降临后段金明就会用背板背上竹箩蹭蹭蹭蹭下山去,他健步如飞,如小说中“燕子李三”般穿梭在石钟山与沙溪之间的山路间。15来分钟就会抵达沙溪坝子(常人要耗时30分钟左右)。每周四的夜对他而言是多么的不凡,因为赶集要路过家门,周四晚间赶回一趟,家中的父母妻儿在等着他回去吃一顿晚餐。那时,我们总调侃他像泸沽湖畔的摩梭男人“晚上摸进去,早上缩出来”。早上,天还未亮他就要急着出门赶往集市上采买文保所职工一周的日常所需,从邮电所取信件书刊,职工家属捎带的衣物,到文保所大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烟酒糖茶等,他井井有条,从无遗漏。背上背箩他路过家门也不再入。上坡的路从沙溪1900米海拔到石钟山2500米海拔的负重前行,他得在天黑之前负重爬完坡赶回所里。因为所里的家人还在等着他每周五的“打牙祭”(吃一顿肉)。到所里,卸下货物。看着同事们吃着肉的幸福面孔,他觉得“很好”。好在,周五负重爬坡的日子几年后有了缓解。石宝山通公路了,文保所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有了一辆吉普车。从此重重的背箩就由吉普车来负责啦。可是由于石宝山山陡路弯,开车前往集市要一个多小时,段金明认为费时费油又费人力,所以,除非是自己背不动的重物,他宁愿一个人奔波于山间也不轻易请司机出马。后来,我们调侃这叫“走路要比开车快”。
他是山林里的“致富小能手”
做后勤保障不久后,段金明觉得这样一直为生活日常开销支出一大笔钱很不划算,得想个办法节省开支又要让大家吃好喝好。于是,他在石钟山与狮子关间的山箐里建了一间小猪圈,每年年初买两头小猪养着,到年关文保所的人就开始有两头又肥又大的年猪来享用。他还在石钟山的后山上盘了两亩多的荒地,专门种上了土豆、南瓜、萝卜、蔓菁等山上能成功种植的各类瓜果蔬菜。那年头,吃不完的腊肉与土豆他都会给大家分了带回家中,所以,九十年代,山下的沙溪人流传,石钟山的人们“富得流油”。可是我们都知道,那“富得流油”大部分是用段金明师傅的勤劳换来的。
他是石窟管护队伍中的“穿山甲”
2002年的大年初一,阳光明媚,天空特别蓝。石宝山上人山人海,大部分是周边来朝山的百姓。文保所的职工正在忙于维护游客安全疏散的时候,突然之间,石钟山对面的狮子关松林里冒出了一股白色的烟雾。所长董增旭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叫段金明。他大声喊出“段师傅,快到狮子关看看!”等其他职工还没反应过来时,段金明已经用3分钟的时间从石钟山这边穿越到了狮子关的山那头。由于他第一时间赶往冒烟地带,使得大年初一的一场意外山火及时得到了控制。从此,大家都戏称他为石钟山间“穿山甲”。每年七八月间,是石钟山周边山中盛产野生菌的季节,这个季节,是我们的这只“穿山甲”最不安分且最兴奋的一个季节。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进山深处采集松茸、牛肝菌等。当天亮时同事们起床在大院中洗漱,他正披着一身的露水,喜笑颜开地背着一箩筐深山美味搔首弄姿的踏回大院里来。
他是石钟山文保所的“万金油”
石钟山文保所由于地处深山,石窟消防用水与日常饮用水是从远离石钟山20多公里的深山里接引出来。由于水路遥远,再加上冬季水管容易结冰破损,每年冬季消防水管都会有管道爆裂或结冰中断的意外发生。这个时候,无论是大白天或者三更半夜,段金明都会第一时间作为主要抢修人员赶往意外现场。有一年冬天,等消防水管抢修结束后,段金明已经成了一个“冰花人”。文保所的电路问题更是离不开段金明这个电路抢修员。每当电路出现问题,联系电管所的抢修人员时亦是山高路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等他们到来时石窟监控室备用电源也将耗尽,日常照明都无法正常运行。这种情况下,段金明日夜琢磨,自己竟然弄懂了电路常出故障的原因。所以,一旦哪个人发现电路故障就会大声喊叫:“段师傅,电路坏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他会迅速到达故障地点,通过“望闻问切”后,返回宿舍取出他的家伙,不一会功夫,电路就会畅通。所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段金明早已成为了文保所所有职工离不开的“万金油”。他总会对症下药,治理好所有的故障。三十年里,石钟山的日常已离不开段金明的护理。
他是女职工安心的“护花使者”
从1995年开始,文保所先后分配来了6名女职工。在深山腹地工作,对年轻女性来说,无论胆量与体能都是一种挑战。每当女职工外出从山下归来,段金明都会在山顶迎接她们。文保所的厕所建设在大院外的山间竹林里,对女职工来讲,起夜是最害怕的事情,可人有三急不能不起,这个时候,段金明将会是她们最安心的守护神,只要夜半有女职工敲门,他都会整装出来,带上随时都不会缺电的电筒,送她们起夜。作为文保所里曾经的女职工,多年来,每每念及当时的一幕幕,我的眼眶中总会有泪点,曾经因为怀孕而起夜频繁的我总会有段金明的守护;夕阳西下时,他陪着挺个大肚子的我在树林间散步;孩子出生后被我带到石钟山上度过了三年多的幼儿期,那三年多里段金明像个外公一样呵护着我的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我的同事,他对我早已经是父辈的存在。我会冲他发脾气,会一有麻烦事就会找他。
他吞咽着常人无法吞咽的苦痛
2014年春节,剑川境内普降大雪,沙溪与石钟山的雪似乎更大。沙溪通往剑川县城的部分道路大面积积雪,车辆无法通行,段金明和往常一样,在石钟山张罗着年夜饭,计划着明天一早巡护石窟的路线。深夜里,他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妻子哭喊着说儿子从集市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这一消息让他一下子懵了。他连滚带爬地在山间雪路上奔到了儿子旁边。可终因儿子伤势过重且积雪阻路,无法第一时间送达医院救治,24岁尚未娶妻的儿子就此与他阴阳相隔。从儿子出生到现在,自己与他聚少离多,他从未想到自己竟会中年丧子。至此很长的一段时间,段金明一直沉默着,在所里也很少见他像以往一样喜笑颜开、健步如飞的样子。他的脸一下子黑了很多,也多了一些深深的皱纹。
他说:“我在,石窟安好,足矣”
三十年里,石钟山文保所先后有6位所长上任,30多名文博工作人员驻守过。但大多10年不到就会调往县城其他单位或熬不住深山孤寂而中途离职。只有段金明,一住就是三十年。在离开此岗位的人心里,他就是一个“娘家人”。有他在,文保所就是我们心中的家。每次回到文保所,段金明都会用他不太有力的双臂,学着九十年代外国人来石钟山时对他的方式,给我们一个热情的拥抱,说一句:“回来啦”然后,跳进厨房,给我们准备着娘家的饭菜。
如今的段金明,已年近六旬。他的身份依然是一介农民,工资不高。他不再如“燕子李三”般跳脱,但他每天都会迈着坚实沉稳的步伐,迈步在石钟山石窟沙登箐区的石窟巡护路上。他在去往沙登箐石窟的路上等着我,他说“我在,石窟安好,足矣”。我遥望着前方高山处蓝天白云间的沙登箐石窟,又一次感受着我曾经身处石钟山文保所期间他给我的温暖与安心。我想,石窟如果有知,也会如我一样感觉温暖与安心:“他在,我安好,足矣”。
来源 中国文明网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