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历程,百年浴血奋战,百年光辉永驻。犹记曾经,红军长征过大理,为滇西人民的解放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犹记曾经,大理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儿女,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在此之际,让我们驻足红色圣地,再忆红色岁月,传承伟大精神。
2016年10月21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位于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周官营村一座沉淀着红色历史记忆的老宅,作为“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正式开放。
这里原为民国时期李荫华、李璠、李璞父子的私家住宅。李家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为典型的“三房一照壁”土木结构建筑。
1936年4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占领大理祥云城后,继续北上进入宾川境内,先头部队宿营于周官、白庄、大罗城、大山后等地。当晚,后续部队也进入宾川,分宿于宾川上川村寨中。
其中,红四师指挥部就驻扎在李家院,并在北厢房西山墙上书写了“打到卖国的南京政府!红二政宣”的标语。这条标语是大理州现存的唯一一条红军标语,是研究红军长征历史重要的实物资料。1988年5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4月20日,红军胜利攻占了宾川县原县城——州城,州城之战也是红二、六军团挺进滇西途中最大的一次硬战。红军在攻克州城之后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并且广泛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
老百姓深刻体会到红军是自己的革命队伍,于是纷纷报名参加红军,短短三天时间里,宾川一共有270多名青年跟随红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李家院主人李荫华的儿子李璠和李璞两兄弟也一同报名参加了长征队伍。
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由“红军踏上长征路”“红二、六军团艰苦征战”“红军主力大会师”3个单元5个展厅组成。第一个展厅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概况和红军长征过祥云的基本情况,第二个展厅为军民鱼水情实景,第三个展厅为红军长征过宾川,第四个展厅为标语厅,第五个展厅主要展示红军长征过鹤庆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概况。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率领下于1936年4月18日至25日经过大理,途经祥云、宾川、鹤庆的22个乡镇345个村庄,行程约300公里;夜袭祥云县城,攻克宾川县城,顺利经过鹤庆县进入丽江,抢渡金沙江。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大理,在大理州各族人民心中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在滇西大地形成了燎原之势。
陈列馆以红军长征的时间路线为主线,用历史图片、文物和文物复制品、场景布置、灯光音效等方式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再现了一场场红军长征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陈列馆中展现的《军民鱼水情深》,是一个民居中的厨房实景复原,反映红军到宾川后,老百姓热情地为红军提供厨房,帮助红军做饭,解决了大部队的饮食困难,呈现出军民鱼水交融的情景。这也是在长征这场伟大征程中,红军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一个缩影。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谱写的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世代传颂的巍峨丰碑。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作为红军长征在苍洱大地留下红色足迹的历史见证,承载着深厚的精神内涵。
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建成开馆以来,宾川县进一步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实施建设“一馆一场一基地一屋一厅一园”改造提升工程,努力打造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和红色旅游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如今,这里已成为宾川县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平台,据介绍,每年接待游客约近8000人。
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进这里,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激励着无数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夏仕华 文
宾川县州城镇党政办、今日宾川 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