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富:盟誓今生(上)

普洱市宁洱县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诞生地。1951 年元旦,思普地区 26 个民族的 34 名民族头人和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观礼回到宁洱,在召开宁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期间,组织出席会议的 48 名代表按照佤族习俗,举行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立下了“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这是见证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现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放置于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内。从此,民族团结、亲如一家不分彼此的理念世代相传。

方有富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签字人之一,生于 1930 年,卒于 2017 年 12 月 30 日,享年 87岁。他既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的见证者,更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的坚定践约者。第一次对方有富老人进行采访,是在 2003 年的秋天。当我们进入普洱市宁洱县谦岗村时,不禁被这个哈尼山寨独有的灵秀所感染。时值稻谷收割时节,田野金黄一片,梯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弥漫着清香;山地里包谷葱郁,一条清澈的小溪把寨子割成东西两半,与小溪呈垂直角度的谦岗河由南向北蜿蜒流淌。点缀在青山间的房舍炊烟袅袅,一幅恬静的山水田园画卷铺展眼前。

方有富老人的家位于谦岗村蚂蟥田村民小组西侧寨子中央,四周果树相拥,庭院一侧的佛手瓜棚扎实安稳,从一些细微之处可见方有富老人是个有心且有见地之人,厨房门边的墙壁上悬挂着老人书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纸牌。

而他和我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具人情味:“不过意你们啦,大老远的来看我。请坐,请坐!家窄人心宽!”几句贴心的话语,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于是我们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喝着老人泡开的茶水,和老人一家寒暄着。这是一户典型的普通哈尼人家,老人共生养了四男一女,全部成家了。在访谈中我们得知,今天老人一家正准备下田收割稻谷,知道我们要来,所以还没有下田。方有富老人生于 1930 年农历3 月 13 日,在我第一次采访那年满 73 岁,头发和胡须全白了,而且白胡须留得很长,展露出一种哈尼族的长者风范。他的目光虽没有了当年照片上的犀利,皮肤不再那样光洁,腰也略显佝偻,但掩饰不了他那爽朗的笑声和豁达的性格。

他开口之初,还用右手撸撸长长的白胡须,然后才对我们提的问题娓娓道来。他的叙述有章有法,语言流畅,全神贯注的神情和沉稳有序的讲述把我们带回到 50 年前云南边疆错综复杂的风云际会之中。他的表情时而紧张、时而舒展,情绪时而低沉、时而激昂,讲到细微之处,还动用了身体语言,如讲述剽牛时拿剽枪的姿势,拉勐剽倒牛后的狂喜,喝咒水的细节,红场上人群的欢呼,当地群众和党政军领导竞相赛歌的情景……那种专注和全身心的投入,仿佛昨日再现,让人肃然起敬。方有富老人的一生是辉煌的,同时也是苦难的,在辉煌和苦难交织之中,造就了他敢为人先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以下是我采访到的他一生中辉煌的履历——

1950年前在地方当民兵;

1951年元旦,参加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会后,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字;

1951年5月入伍,在勐腊服役。在部队期间任过文化辅导员,教授文化识字课;

1954年2月17日,获得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纪念章;

1957年2月1日,获得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昆明军区慰问边防部队代表团赠纪念章;

1957年6月24日,提拔为中尉排长;

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1月,出席云南军区政治部召开的云南军区积极分子大会;

……

在以上的履历中 , 我们看到了青年时代的方有富走过的历程 , 他的这些经历 , 验证了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他所走的每一个脚印的坚实。

“在部队的那几年,是和平建设的年代,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没有打过战,主要任务是支援地方建设。所以我在部队学会了石匠活、木匠活、泥匠活、电工活。”老人爽朗的笑声,自嘲而不失幽默和自豪。

1963 年 10 月,正在部队大展宏图的方有富,被家中三天一封的“鸡毛信”拽回了哈尼山寨。兄长自幼瘫痪,年迈的父母重病在身,使这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哈尼汉子不得不放弃了军旅生涯,复员回到了蚂蟥田。但孝子的归来,没能挽住双亲离开的脚步,三天之内,苦难而恩爱的二老相继辞世,伤心欲绝的方有富把生活的重担扛在肩上。从部队回来的方有富,极不适应单调乏味的山寨生活。当时的蚂蟥田,村舍都是茅草房,没有电,不通公路,哈尼人还在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下过着艰难的日子。

“何不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手艺造福蚂蟥田?”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于是,他走家串户游说动员,凭着他在当地哈尼人中具有传奇色彩的光环,踊跃者众多。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在水流湍急的谦岗河上建起了小水电站。没有专家设计,他自己设计,没有建设资金,群众投工投劳。经过村民们日以继夜的苦干,几个月后,夜幕笼罩下的蚂蟥田的村舍窗户间,一抹抹黄色的亮光直透窗棂,划破黑寂的夜晚。

蚂蟥田的哈尼人向来居住在盖茅草的土毡房里,低矮沉闷。建设小水电站的成功让方有富改变家乡面貌的构想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一次,他决心改良蚂蟥田哈尼人居住的房舍。也是照搬建设小水电站动员哈尼人的老办法,他动员群众办起了烧瓦场,自己设计了房舍的木制梁架结构,并着手帮助蚂蟥田哈尼人盖起了宽大结实的“插刹瓦房”。几年下来,蚂蟥田家家户户是“插刹”,蚂蟥田旧貌换新颜。

通讯员 白仲才 文

白骍荣、宁洱县文化和旅游局 图

见习编辑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