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隐藏在喜洲古镇近百年的绣坊,绣出了流年……

绘图,选色,择线,接着把将近300根绕成一股的蚕丝线分成四份,穿针,引线,用不同的针法在单调的画布上绣出图案,锁针,拆线,最后完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绣品……

沿着染衣巷踏着青石板一路寻去,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印入眼帘。走进喜洲镇喜绣坊,清幽的院子里自由生长着一些绿植,不时会有成群的鸟儿飞过来,停在房头驻足观望;在左边的茅草凉亭下,摆着几台传统古朴的绣桌,这里坐着几位认真刺绣的绣娘。


喜·绣娘成长记——一针一线绣华年

欣然是一位外地女孩,是喜绣坊的负责人,也是喜绣坊的绣娘,2011年和朋友在喜绣坊开始做刺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个春秋。

在她小的时候,家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妈妈绣的。无论是家里的窗帘、门帘和枕套,还是自己和姐姐穿的衣服,欣然的妈妈都绣过,耳濡目染,欣然也喜欢上了刺绣,时常也会自己做些东西。她最喜欢绣的是简洁优雅的图案,擅长花鸟题材类的绣品,除了自己刺绣,她也经常教其他绣娘刺绣。


对于欣然来说,刺绣一开始只是一份工作和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更多的则是一种爱好和一件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在和美、和艺术打交道,心情愉悦啊。”欣然说,“说到坚持,我没觉得自己是在坚持,我一直都很开心做这份工作。”

关于刺绣,欣然已经坚持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她一路学习、一路成长,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美的享受、对年华的敬畏,最终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绣娘。

喜·绣品诞生记——走进传承近百年的喜绣坊

喜绣坊传承到现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

染衣巷在明清时期是一条颇负盛名的巷子,一条清溪穿巷而过,家家户户以浆洗染布为生。古巷清幽、院落深深,有许多作坊隐藏其中,尤以尹家的作坊最负盛名。曾经染衣巷“家家女红,户户织工”的繁华景象已经在我们的记忆中远去,但走进“靖庐”内的喜绣坊,我们仍然可以看得到一群年轻的绣娘,用她们手中的丝线展示着刺绣曾经的辉煌印记。

以前的刺绣大多都是绣在服饰、包头、围巾、围腰上,题材以山茶花、荷花、鸟、牡丹花等传统题材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不断更新变动,喜绣坊对很多作品都有改良,也进行了很多创新,因此创作了许多富有现代艺术感的作品,绣品更多的则是被裱上了框,成为一幅幅有收藏价值的藏品。

豹子,是喜绣坊创作的现代题材作品,它象征着力量与速度。在绣娘的手上,一针起一针落,每一针都倾注了汗水与心血,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一头栩栩如生的豹子便“诞生”了。

喜绣坊在绘制图案时有很多种途径,通常绣娘们会看一些古书、古图册、壁画和历代的名家画作,根据这些画作来进行创作;其次,喜绣坊还会请当地的画师来进行创作。

绣品的选色十分讲究,一个颜色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色调,在近3000种颜色中,需要绣娘自己搭配使用。怎样才能完成一幅美的作品?这往往考验着绣娘的审美水平和刺绣功底,甚至与当天的天气和绣娘的心情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喜绣坊的绣品所用的线是蚕丝线,十分精细。一股缠绕的线里有三百多根蚕丝线,刺绣时要把这个线破四次:先把线一分为二,在这个基础上再分一次,每绣一根线都要分出这样的丝线来穿针引线,每次重复才能绣出一幅完整的作品,用“慢工出细活”来形容这个过程就再合适不过了。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许多绣娘已经老去,染衣巷不再是以前那个繁华的巷子,许多手工作坊也没落了,但在喜绣坊,年轻的绣娘们又重新拾起女红的手艺,一针一线传承着这跳跃在指尖的艺术。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赵娜 文杨金敏 图部分图片由喜绣纺提供责编 龚怡丹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