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理州目前唯一的00后非遗传承人施达和他的同学们带着鹤庆甸南手工刺绣惊艳亮相央视综艺频道《黄金100秒》节目啦。
节目中,施达向现场观众和主持人介绍了大理白族最为传统的虎头帽、绣花鞋等,施达的同学们还身着一袭甸南手工刺绣服饰,将甸南刺绣的精美繁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鹤庆甸南手工刺绣,主要流行于鹤庆金墩等甸南一带,刺绣产品丰富,囊括虎头帽、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小孩的穿着饰物。另一类就是大家熟知的甸南新娘装,包括盘盘帽,新娘衣、方巾、新娘鞋等。2017年7月22日,甸南新娘装(合并为白族服饰由大理州非遗中心统一申报)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甸南一带,刺绣一直流传于妇女之间,但这位出生于金墩乡邑头村的00后绣郎——施达,却是一个特例。
目前鹤庆及大理州唯一的00后非遗传承人
因为热爱所以始终坚持
从小,施达就看着奶奶用一针一线绣出精美的绣花鞋、虎虎生威的老虎帽、小巧精致的衣领等等;2005年9月,鹤庆县金墩甸南的新娘服饰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小学毕业时,13岁的施达又看到了逐渐兴起的甸南刺绣新娘装……环境的潜移默化及传统文化之美,让学习刺绣的想法在小小的施达心里生根、发芽,他也因此开启了自学刺绣之路。
因为热爱,所以始终坚持,不断成长。这个伴着针线长大的00后男孩,于2020年10月,被评为了鹤庆县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服饰(鹤庆甸南白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鹤庆及整个大理州唯一的00后非遗传承人。
然而,回顾施达的自学之路,可谓艰辛。为了学习传统的甸南刺绣,施达利用假期走街串巷,走访鹤庆多个村子,向当地老手艺人请教各种刺绣花样、配色和针法等。
在施达的家乡,学习刺绣的一般都是女性,固有的世俗观念也让施达受到了很多质疑与嘲讽。
施达说,朋友同学都不理解,嘲笑我;家里人也极力反对,母亲剪坏了我绣好的绣花鞋,父亲掰断我的绣绷,那段时间应该是我人生中最难的时候。
为了极力证明自己的选择及传播白族精美的刺绣文化,施达主动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和学习培训班,一本本的荣誉证书逐渐改变了家人朋友对他学习刺绣的看法。
初二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刺绣手艺更上一层楼,施达向当时的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民族民间刺绣高手杨文焕(2018年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拜师学艺,如今已有五年时光。
“越是了解刺绣,我越是对它有感情,如今,刺绣已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了。”施达说。
矢志不渝,坚守传承
带领“学生”用一针一线诉说刺绣魅力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支持施达学习刺绣的人越来越多了,来找施达学习刺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施达不骄不躁,他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传承责任更重了。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白族刺绣,施达开始在刺绣作品上花心思。看到汉服在年轻群体中流行,他就制作刺绣荷包、香囊、小镜子等用来搭配汉服,还制作了刺绣笔记本等新奇的刺绣作品。
除此之外,施达也收了不少“学生”。今年45岁的刘丽琼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施达的同乡,刘丽琼从小也喜欢刺绣,在看过施达的刺绣后就联系上他,开始跟着学习。三年多来,刘丽琼不仅技艺更加精湛,开始着手申请非遗传承人,而且和施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施达的干妈。
施达说,刺绣不仅仅是一门简单的手艺,更是一种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称号,不管有没有这个称号,他都有责任把白族刺绣传承好,让更多人知晓白族刺绣,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如今,已经从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的施达,还会继续在刺绣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他希望,人们能从一件件绣品中,窥见一场大理梦、一场白族梦、一场文化梦。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整理
来源 大理融媒 鹤庆微生活
视频来源于 央视网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