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 乡村兴 | 东南大学缬守共进实践团于大理展开调研活动

9月7日,东南大学缬守共进实践团前往大理就“文化盛,乡村兴——关于非遗传承助推乡村振兴”展开调研。实践队先后前往大理古城、喜洲镇、双廊镇、祥云县,探寻非遗文化在助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具体表现,旨在发掘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走进喜洲 聆听非遗与乡村振兴的故事

喜洲镇的大小建筑极大程度保留了白族民居特色,拜访尹家人时,尹家人详细介绍了白族民居的特点和其中的讲究。在交谈中尹家人说自己家主要收入来源得益于非遗:保留完好的白族民居吸引来了不少游客参观,院中陈设的自制扎染文创、乳扇制作、白族三道茶深受游客喜爱。得益于“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的尹家人说,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

采访甲马传承人张仁勇时,他耐心讲述了非遗文化对喜洲镇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前只见四方街,如今大街小巷皆繁荣。同时张仁勇讲述了自己正在做的事:建立非遗文化体验馆,让传承人不再只能把手艺当爱好,能靠手艺吃饭;让非遗文化的传承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走进周城 了解扎染

周城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实践团成员通过走访村里的扎染工作室和手工作坊切实了解了一些经营状况。

周城村璞真扎染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段树坤解答了实践团的问题并直言村中扎染产业发展问题:周城村一万多户人家,走进村里随处可见的扎染作坊,而扎染价格又没有相关规定,这样就出现了恶性竞争。而如何让村里的扎染作坊团结统一发展?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扎染工作?如何提高村里扎花工人的收入?正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走进祥云 了解具体政策

实践团成员在祥云县文化馆采访了非遗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祥云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非遗中心杨主任指出,非遗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并向实践团介绍了祥云县就非遗助推乡村振兴所实施的政策以及近年来发展遇到的困难。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乡土文化已成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支撑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力量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的驱动要素。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具有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和实现产业兴旺等积极作用。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来源:东南大学缬守共进实践团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