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完成,省级广播电视、报业等主要媒体单位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省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融媒体建设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文试图回答融媒体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媒体单位以外的部门、特别是省级各部门的融媒体建设面临解决的一些问题,诸如融媒体怎么建、建什么、融什么等等。
当融媒体主体单位负意识形态主体责任
据调查,目前省级各部门的融媒体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代建设。各部门作为融媒体建设的主体单位,负融媒体建设的主体责任,自行运维并负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报业集团或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为承建单位,仅负责组织技术力量完成融媒体建设工作,直至通过技术评估交付使用。二是代建设并代运维。各部门为融媒体建设的主体单位,负融媒体建设的主体责任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但不运维;由报业集团或有技术实力的公司代建设并代运维,即将融媒体技术维护和内容生产、推广运营等工作交予承建单。三是购买服务。建设部门不负任何责任,也没有自己可控的媒体,所建设的融媒体整体归承建单位所有,建设部门仅作指导单位,以逸待劳,技术运维、新闻宣传等均以购买服务方式向承建、运维单位购买。
我们认为,在融媒体建设中,省级各部门应该选择报业传媒集团等新闻权威部门作为承建单位,建设以舆情管控为重点的宣舆一体融媒体,而且自己当仁不让地担当融媒体建设主体单位并负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理由是:首先,舆情管控工作是各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急需用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还有,如果各部门自己建设的融媒体属于别人,自己没有领导权,相当于生个儿子让别人去养,结果什么样可想而知。其次,无论如何省级各部门所建的融媒体是各部门做好宣舆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机构的融媒体中心也应该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对其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属及领导指挥权。再次,融媒体建设必须以部门宣舆工作管理需要为前提,部门需要什么就建成什么,不能以承建单位需要去完成。第四,除了建设部门自己,其他任何部门包括报业传媒集团等新闻权威部门也无法代为负责意识形态主体责任。
省级各部门融媒体建设要引人才用技术
融媒体建设说到底,就是将原有的媒体进行技术升级与主流媒体技术相适应、与新媒体时代的宣舆工作相适应,运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新技术提高自身的宣舆管理水平,解决及时掌握宣传效果、时时有效管理舆情问题,改变过去那种出了宣传费不知道宣传效果如何、舆情发生了无法管控的现象。
但是,融媒体平台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大型机器,人才才是这台机器的供电系统。搭建融媒体中心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资金支持,而要想使融媒体平台正常运转、发挥功效,必须要有一批懂技术、懂运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做支撑。简单地说,融媒体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辅以人员队伍的转型,否则都将是徒劳。目前,省级各部门缺乏懂融媒体技术、运营、管理的宣舆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普遍处于仅熟悉并热衷单体网站、公众号运用,不熟悉或不太熟悉以新媒体为载体的融媒体技术及更多的运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融媒体建设运用。
一句话,在省级部门融媒体建设中,核心还是要解决人才融通、技术革新两大问题,融媒体只是表现形式,这两大问题才是决定部门融媒体长远发展的真正内核。
省级各部门融媒体就融系统的网站微号
融媒体,究竟融什么?就当下而言,省级各部门融媒体融的就是垂直系统的网站、微号、抖音等自办的传播媒介,还有自有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并且融内在基因而非皮囊,融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垂直系统内全新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传播系统和有关的舆情管控系统,对原有的生产发布关系进行重构。通过体制机制、内容生产、媒体资源、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全新调整,融通部门垂直系统的网站微号、微博等自有媒体,联通部门与省级新闻媒体之间的传播关节,打通部门与中央及地方第三方新兴媒体间的通道,匹配部门与各级媒体与各级媒体单位间的技术水平、在部门垂直系统实现可管可控的全媒体运作、全终端覆盖、全方位服务,将部门融媒体的传播力无限扩大、舆情的管控可控有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
一切仅限于机构整合、技术设备更新,在生产传播流程上“貌合神离”的融合都只是伪融合,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增强各部门融媒体的传播力、舆情管理水平,还是烧钱造势的花架子。就当下而言,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省级各部门必须从调整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一套适合融媒体发展的管理体系和内容传播体系,通过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引入,将机制和技术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用人才带动整个各部门的融媒体传播平台良性运转,实现传播效果、舆情管理可控最大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段义松 邱忠文 文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