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 我们的故乡 非遗的远方

从雪斑山头南望: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从红旗坝环视,悠悠白云千百年来从此东去,翻过那座巍峨的苍山,一下子就奔涌在大理坝子清晰明朗的田野里。绵绵叠叠的屋脊从十九峰下,沿着霞移、莫残、葶溟和阳南诸溪,向洱海铺陈开去,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这是大理,这是灿烂的人间烟火。

(注:雪斑山为大理海拔最高位置,红旗坝为大理海拔最低位置)



六七月间,蓼蓝的叶子变青,从山上捡到周城,悉悉索索的放到染缸中,等待它的是在裙角领尖飞扬的白族扎染;不久以后的剑川石宝山,定是歌潮花海的时光,人们从剑湖、从沙溪,从遥远的云龙、漾濞而来;春风转眼吹过,三月街上花市灯如昼、蝴蝶泉边好梳妆;鹤庆新华的小锤叮叮当当,银色如皓月千里。南涧跳菜耍的情趣正浓,樱花似漫天的纱、漫天的雪。

这是大理,这是明媚的岁月山河。



《非遗云南》栏目“大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系列报道”,共计六万余字,今天正式告一段落。从2012年到大理第一次采访“洱海鱼鹰驯养技艺”开始,到最近一次去新华村,历时近十年,行程万余公里,终于在2021年有了这个机会,让我们详尽的展示了大理非遗风物。有幸我们为大理非遗一段极为美好历史的开端来伴读,有幸为一场即将开始的、异彩斑斓的盛会见证。正是这种“有幸”,让大理的模样和颜色清晰可辨,几乎触手可及,令人感动不已。

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在思考一种可能:其实《非遗云南》什么都没有做,它们就在那里,不知道是谁最先把它们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只是在原地等候,之后文字就自列成行、纷涌而来,是它们在替我们表达,而我们唯有把它们记录下来,留住那些故事,用抽丝剥茧的方式。

最终一个立体鲜活的大理,一个个色彩逼真的非遗故事终于记录在这组报道里。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

经过评估,云南省认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完成总体规划第一阶段建设目标任务,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6月29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向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申请,对迪庆、大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予以验收。

会非遗生态系统

每个重点保护区内,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非遗项目。这些项目首先构成本区域内小的“非遗生态系统”,进而纵横联合起来,构成了大理区域内大的“非遗生态系统”,每个项目都成为保护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生态链”,它们营养互相补给,用各自的属性特色共同描绘出保护区斑斓、真实的生存状态。

正是这些生机勃勃的“非遗生态系统”,使得大理非遗真正地走上“见人、见物、见生活”之路,走向良性循环。

匠人的变化与坚持

不是每个人都有将事情做好的能力,非遗同样如此。段树坤、鲁朝金以及本刊系列报道中提过或者没提过的匠人们,之所以能将事情做好,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坚持以及完美主义,虽然这两种人格属性即使他们自己难以完全做到。

如果我们详细了解这些先是工匠艺人、后为大师级的人物,就会知道即使在资源匮乏的“物以稀为贵”的年代,他们的双手也没有全部被流水线、高速高效率的工业生产完全的夺去。



对标验收

实验区落子十年,这是一盘大理非遗风云际会的大棋:从大处着眼,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短视;从小处着手,树立“不能一蹴而就”的发展理念,瓜剖棋布,多步走与齐步走双管齐下。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着眼点有四个要素——“人、社区、氛围、特色”。其中“特色”是指生态区建设要形成鲜明的特色。鼓励生态区、传承人群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出与现实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守正出奇

大理非遗所有的坚持与变化,都有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影子,同时正是这些传承人守正创新,正在使大理非遗发生变化的同时慢慢进入一个质变的时代。不单大理,当户撒刀项老赛产品构成发生变化,当华宁陶李自轩不断优化“孔雀蓝”,当云子何华封打造双面云子,当腾冲皮影抖音“火起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云南非遗在坚持的基础上正走向一条更为开放、更为融合的道路。

制度建设

大理非遗保护中,一直存在“官方”与“民间”两条线。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时候也是相互启迪、相互促进的。但同时应当承认,由于大理民族众多、非遗形态广泛且零散分布的现实特点,自上而下的官方保护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遗利用

分析梳理大理非遗保护利用的成就,会发现大理两条路径互相促进,平行发展,互不否定,达到了互利双赢的目标,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层面和项目、传承人遵循了“快车道”和“慢车道”思路与策略:不能停滞不前,都要向前走,只是速度不同。

知识产权保护

以目前来看:虽然知识产权在目前远非万能,但是在大理非遗领域里,知识产权应首先当成为一种理念,比如杨生;其次是一种文化保护的工具,比如段袁。理念应该在先,用好工具,把手段放在最后:因为牵扯的对象非遗是文化遗产,是最难量化的东西。

政策扶持

包括弥渡民歌等濒危项目在内,保护区对50多项非遗项目惠民利民的生产性保护行为给予了扶持与激励,有力地促进了这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生产性保护的施行,推进了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存续发展,同时也使项目流传地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非遗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事业中去,不断壮大传承发展队伍,生产性保护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面发展计划

对照《总体规划》“全面发展”中“全面体现社会教育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保护区的各种变化成为其有力的保证。至此,实验区“全面发展”的脚本已经写好,梦想即将启程,让我们在2025年、时间的另外一端再看大理,将有什么样的变化。

保护为本

无论是大理市喜洲镇和大理古城等地举办的非遗进社区活动,还是那活跃在大理的800多支花灯队伍,数字中跳跃的是当地非遗保护利用欣欣向荣的镜像,社会与非遗之间的“认同感”和“持续感”显示出非遗的传承实践不仅能让相关的人群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持续地感受到文化多样性仍在丰富,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仍在奔涌。

设施建设

2012年,大理州第一个非遗博物馆——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之后十年,大理已经有了省级以上基地7个,非遗馆6个、综合传习中心9个以及大大小小的非遗传习场所。耕读桑梓、魅惑匠工,虽然这些馆所不能将大理的非遗罗纳百之其一,但是它收藏的是大理的“文化脉络”,还原的是大理传统手工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同时它更是大理非遗的见证者、研究者、保护者、宣传教育者。



非遗与旅游

大理“非遗+旅游”目前无论从项目上、还是传承人自我提升上,都与此前不可同日而语,但5条线路的规划还只是开始。毕竟站在全省高度的“非遗+旅游”线路,其功能不可能完全和线路上某些点与点的需求契合,线路更多强调的是比较成熟的项目,如此一来就无法照顾到保护区本身“脆弱性”项目。

非遗与乡村振兴

保护区充分重视非遗与未脱贫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以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多的白族扎染、鹤庆银器、剑川木雕等传统工艺项目为依托,以手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为扶贫带头人,建成非遗工坊(传承作坊)37个,培训贫困群众掌握非遗技能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非遗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对接融合,助力大理乃至滇西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

经验·民俗保护

怎么解读这个“示范作用”?“绕三灵“得到了有效保护,从字里行间来看,这个解决方式并非最终的方案,它仍然在摸索中前进,这让我们看到了积极的一面:面对民俗等很多大类的非遗项目,在其衰变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大理积极应对的态度与实际效果,示范作用就在这里。



经验·古村落的保护利用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遗址脱贫的可持续实践"项目框架内的示范案例,沙溪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坚持联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在古镇的整体修复工程中将历史研究、系统的方法、外界技术支持、本土传统知识,特别是民间工艺融为一体,寻找到了一种综合性的遗产保护途径。

经验·非遗进校园经典案例

大理的非遗进校园,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承途径,不但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推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能够有效带动非遗的良好传承,使非遗以一种全新的途径得以发扬光大。

非遗数字高峰论坛

7月25日,2021非遗数字高峰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导亓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等主讲嘉宾做了精彩发言。

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

数字化对非遗保护传播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作用越来越突出。非遗是历史的光芒,数字是当代的符号,非遗要从历史走向当代,必然要汲取当代科技,融入当代生活。












几天前,著名云南籍歌手茸芭莘那在朋友圈里说:最近,大理正以高歌猛进之势发展文旅事业。有位朋友只回复了几个字,却道出了大理文旅进步神速的根本原因:底蕴+理念。本文的那些令人羡慕的数字中,一半是底蕴存在产生的财富,一半则是理念导致的结果。



历史不会自动发生,在正确的时刻做正确的选择,从来不会像事后总结那么轻松:理念一词,说起来轻描淡写,做起来何其不易?在大理这场宏大的文化叙事中,每个参与者都无一例外的努力着、艰辛着,大部分人没有出现在系列道中,但是他们都在向着阳光奔跑,向着理想迈进。“太不容易了”可以形容实验区的成果,“太难了”却是描述十年过程最精简到位词汇。



10月20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16州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指导意见,其中大理州文旅项目成为该州重点任务:打造世界级的文旅产业,高水平制定国际旅游名城规划,率先把苍山洱海打造成5A级景区、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愁带,提升苍山洱海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建设一批世界级文旅项目,推进“一带三道”康旅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文艺项目,加快高A级旅游景区建设和传统景区转型升级。



一个“最美乡愁带”, 描摹尽大理的历史与现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十年时间的大理让我们看到了淬炼、坚忍、革故鼎新,所有的变化都积淀成美好,并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它肩负着这片土地一个春天的梦想。

祝福大理!

来源 非遗云南 大理非遗保护中心 大理非遗

见习编辑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