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凤庆琼英村:古茶树上开出“致富花”

驻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打手鼓、吹奏葫芦丝、朗诵诗歌,在茶园里起舞......不久前,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琼英村的茶园里举办了临沧市首个村级露天生态音乐会,为游客带来了一顿乡土风味十足的茶文化大餐。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彝族白族乡琼英村充分发挥茶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红色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商会+茶旅+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古茶树上开出“致富花”。

琼英古树茶以亩计算

“我们村有茶园4000多亩,其中古茶树500多亩,树龄300年以上的就有300多亩,在其他地方古茶树以棵计数,我们村是以亩计算的。”一位村民骄傲地介绍着琼英村的古茶树资源。据介绍,村里树干直径0.47米,树高7.9米的“茶王树”,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列为全国46棵保护古茶树中的一棵。

据了解,琼英村气候温润、昼夜温差大,日照直射时间短,土壤腐殖质丰富,有机质含量足,优越的气候和水土条件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品质保障。全村234户农户,家家都有茶园,发展茶产业是当地人致富的第一选择。

依托丰富的茶资源,琼英村成立了琼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商会+茶旅+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一手抓茶叶生产,定期组织社员清理茶园附近影响茶叶生长的树木和杂草,严控农户投放农药,引导茶农传承手工炒茶的传统技艺,充分保证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一手积极寻找市场,拓宽销售渠道,让茶农足不出村,就能把茶叶卖出好价钱。

优质琼英茶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为了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合作社党支部还不定期邀请省、市、县茶叶专家到村里给社员进行茶叶加工技能培训。现在,不少社员掌握了手工炒茶技艺。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合作社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琼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穆忠志介绍,近年来,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省高院”)倾情助力下,琼英古树茶品牌效应逐步提升,茶叶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每到采摘鲜叶时节,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2021年春季,琼英村茶农纯手工制作的一饼500克古树茶卖出了1880元的高价。

随着合作社生产的琼英古树茶产品质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茶叶鲜叶收购价不断升高,茶农收入更是明显增加,合作社农户年收入可高达10万元。

“村里的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收入来源都靠外出打工,今年得益于古茶树的价格增加,仅在鲜叶上就增收2万多元,他就近在合作社里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后,小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了。”穆忠志介绍,合作社2017年成立至今,共吸纳了郭大寨乡近800户建档立卡户,为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533户贫困户分红100多万。

茶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添动力

为推进琼英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省高院”组织调研队伍来到村子。“省高院”驻琼英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陈梦莹介绍,在充分了解当地茶叶、自然地理、民族文化资源后,“省高院”与当地党委政府达成共识,鼓励当地在对古茶树进行保护性采摘的同时,充分利用琼英仙洞、甘龙潭古茶群落、布朗族民族文化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丰富群众致富渠道,提升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近期,在上级关心支持下,琼英村得到了沪滇合作等相关项目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借力东西部协同发展的东风,琼英村将茶产业嵌入旅游产业链中,大力打造最美旅游乡村示范点——老李寨村民小组,不断提升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大力发展茶园半山民宿、茶文化体验馆、农家乐,不断挖掘人文资源;大力开发琼英仙洞,建设古茶树保护点,不断开发琼英特色旅游产品,借助新媒体开展乡村旅游宣传。

“一抖二搭满锅旋,起锅摊晾再揉捻,在炒茶过程中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穆忠志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着炒茶秘籍。

也许是到茶山的游客或茶商、茶人、茶客都想体验手工制茶的乐趣,也许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有成为制茶大师的潜力,各自炒制的茶叶最后不论好坏都会被买走,体验式制茶自然而然成为当地茶旅融合的开端。

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未来,琼英村还将探索旅游文化和茶产业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娅娟 通讯员 杨冬云 史艳菊 文

杨冬云 史艳菊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