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携手建平台 助力南华彝绣闯世界

走进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负责人丁兰英正在和工人们赶着加工销往福建的订单。丁兰英激动的告诉笔者:“全靠各级政府鼓励创业就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帮扶,公司才有今天的发展。”

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人文表述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南华县山深路远、村组分散、彝绣产业不成规模等原因,这里的彝绣一度存在失传的风险。自沪滇结对帮扶以来,上海方面高度重视彝绣文化发掘和经济效益发挥,通过典型引领,重点从彝族刺绣技能培训和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加工销售等方面着手,促进了彝族“原文化”产业长远发展。

示范引领,彝绣产业走出深闺。彝绣行业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绣文化,将彝绣培植为当地特色产业,在上海机场集团公司帮扶下,南华县充分结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情贫情、绣娘资源及市场需求,探索出了“一个中心、多个分部”“公司+车间+绣娘”的彝绣产业振兴模式,通过建设多个彝绣扶贫车间,多批次、分等级招募培训绣娘,将公司订单化整为零分包入户,同时搭建多个绣品宣传、展销平台,拓展绣品销售渠道等方式,推动南华县彝绣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就是其中的代表,该厂成立于2014年9月,成立初期,规摸小、人员少,效益也不是很好。截止目前,在上海国际机场的帮扶下,2018年3月,南华县人社局和县扶贫办把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截止目前,现有店铺及厂房面积600多平方米,有自动电脑绣花机1台、电动缝纫机24台、绣花架150多套,总投资320万元,2021年1月至10月带动群众增收1100万元,企业获利110万元。

真帮实扶,彝绣产业生机勃勃。结对以来,上海机场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一直致力于彝绣产业“原文化”打造和发展。2019年8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举办南华产品宣传周期间,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与美国、法国、泰国、日本及国内部分省市签订了第一批59万元的订单,随后又与福建客商签订了300万元的订单。2020年5月,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筹建了“上海机场助力南华彝绣产业扶贫车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22万元,联合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人社局,深入五街镇、马街镇、兔街镇连续为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失业人员、残疾人为主的困难群众开展了《指尖艺术》刺绣培训5期400余人。2021年4月,在上海机场的帮助下,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又分别在红土坡镇依黑么村、兔街镇新村、马街镇沙坦郎村、罗武庄树密鲊村建立了4个扶贫车间。截止目前,共建立了六个扶贫车间,用工20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579人,残疾人78人。

“我本来没有固定收入,是丁老师把我招进培训班学习彝绣技能,并从事彝绣工作。大家都很照顾我,一针一线地教我,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比较复杂的绣品,而且已经开始带徒弟了,我找到了自信,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18岁的聋哑残障女孩刘子萍用手语表达着她内心的感动。

生财有道,彝绣产业发家致富。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依托扶贫车间,积极带动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和残疾人投入到南华乡村振兴产业中来,采取记件的方式计算报酬,工人可选择与加工厂签订用工合同,集中在扶贫车间刺绣,也可选择与加工厂签订刺绣订单,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中完成刺绣后将成品交回,极大的促进了农村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及家庭增收。绣娘平均月收入3100元左右,绣高端产品绣娘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目前公司的绣品供不应求,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青岛等全国各地,像手包、钱夹、毛衣坠、钥匙扣、挂画等一些产品已经销到了法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深受不同群体的喜爱。

“今后我将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让南华县彝族妇女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我永远忘不了2019年8月,在上海机场集团公司的帮助下,我们能在浦东机场航站楼出发大厅这样的平台,举办为期一周的主题宣传活动,向国内外旅客全面展示我们的彝族刺绣文化,并在现场以4.6万元的价格出售了一套纯手工制作的服饰,因此收到了来自法国、泰国、日本及江西、山东、广州、福建等地的订单。”彝绣传承人丁兰英每每说起这事都激动万分。

如今,七彩彝绣扶贫车间的订单越来越多,加入的绣娘也越来越多,在带动南华县边远山区留守妇女就业增收的同时,也让多年“藏”于“深闺”的彝绣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广泛传承,并以昂扬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来源 南华县委宣传部

责编 李银娟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