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主题展(第3期)——大峡谷的剪影

“大峡谷的剪影”是本次展览的第三篇章。我们梳理了肖杰丁先生以细腻的生活情愫创作的峡谷山水和民族题材系列,精选了12幅钢笔写生,其中不乏反映历史人文的作品。作者把自己的学养和情怀与艺术创作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令人难忘的“人文视像”,观众可在其营造的美学意境中感受到真挚而浓郁的民族情结。

怒江地区的民族,有着诗一般的语言,不仅出口成文,而且充满诗意。他们有演说家的天质,又有真诚、善良、热情、朴实的性格,是个可爱可敬的民族。(中央民族访问团二分团宋文治《难忘的怒江之行》)


傈僳族人“喜居悬崖绝顶,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迁徙不常,刈获多酿为酒,昼夜鸠酣。数日尽之,粮食罄,遂执劲弩药矢,猎登危峰石壁,疾走如狡兔,妇人之亦然。”(《维西见闻录》)

“各人均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共饮,日夜欢饮,食之则散,并无怨言……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卧,即道旁村畔,亦有醉卧者,醒后始归;沿江一带相习成风,不以为异”。


山高入云、断岸千尺、江流奔腾,桥梁、溜索如虹如丝,城镇、村寨绿树掩映,河谷农业、梯田文化呈现于峰峦叠翠之间,彰显着人类精神和智慧之美,人与自然日益和谐之乐。


初次与怒江相遇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怒江在我的眼中完全是一个诗化和感性的世界——它雄伟壮观但又缠绵悱恻,它有着云南高原的空寂迷茫却又透露出被千年云雾封锁的人性和神性。(《原始之镜—怒江大峡谷笔记》)


他们以日月星辰为伴,以采集狩猎为生,与大自然自成一体。尽管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可是它们古老的杵酒和古老的歌谣似乎早已独立于时间之外。


“各江地土无不肥沃,出产无不丰饶,人民无不强悍聪颖,观其人民,宜文宜武,宜百工;查其土地,宜桑宜棉,宜百谷。”(《怒求边隘详情》)


作者简介:

肖杰丁  ,怒江民族博物馆馆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怒江州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级展览。

通讯员 周鹭 整理

尹素兰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