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斐然!1金3银1铜1优秀,红河州又获奖啦!

2021年11月至12月期间,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以“线上云展演”方式举办,全省各州(市)86个作品参加展演。经评奖委员会评审,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核,共评出传承奖5个、金奖10个、银奖12个、铜奖18个、优秀奖36个。

此次活动中,红河州选送的6个作品均获奖项,分别是1个金奖,3个银奖,1个铜奖和1个优秀奖。其中,创新性声乐《嘎斯比勒(阿细唱欢乐)》获金奖,创新性声乐《谷雨·梯田》、传统性舞蹈《嘎玛新歌(长路行歌)》、传统性器乐《那刀山歌调》3个作品获银奖,创新性舞蹈《高高山上开红花》获铜奖,创新性舞蹈《瑶山成人礼》获优秀奖。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此次红河州获奖的这些优秀节目吧!

金奖

创新性声乐《嘎斯比勒(阿细唱欢乐)》

无伴奏混声合唱《嘎斯比勒》是以弥勒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的文化元素为基础创作编排的。歌曲表达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怀下,通过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村振兴等项目的实施,边疆人民激情满怀地迈入小康社会,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彝家儿女高兴地唱起来,讴歌了对党的感激之情。




银奖

红河州创新性声乐《谷雨·梯田》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栽秧的最佳时节。对于生产节令观念极强的哈尼族人来说,古老的《四季生产调》总结了祖先上千年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经验。


春雨贵如油,山谷里回荡起古老的歌谣,一年的劳作就要开始了。作品分为三个段落,其间贯穿以自由念唱的哈尼哈巴古歌。第一段“春风”,和煦的春风吹到了哈尼山寨,吹醒了沉睡的梯田,藏在屋里的种子娘到了走动的季节。第二段“春雨”,音乐素材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吾处阿茨》(栽秧山歌) ,遥相呼应的多声部歌谣回荡在山间,伴随着音乐色彩的变化描绘出春雷乍响、细雨飘洒、万物复苏的景象。

第三段"春耕”,在哈尼人看来,不唱山歌谷子不饱满,不跳乐作舞寨子不热闹。待到秋日丰收时,“田小伙” 要迎娶“秧姑娘”,年轮往复,世代流传。节目讲述了谷雨时节,在梯田上哈尼姑娘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爱情的憧憬。

红河州传统性舞蹈《嘎玛新歌(长路行歌)》

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嘎玛新歌》以省级非遗项目——绿春县戈奎乡“莫蹉蹉”传统棕扇和三叉舞为题材而创编。“莫蹉蹉”是哈尼族开展民俗活动时展演的一种传统舞蹈,刀叉和棕扇伴随着锣鼓声,表达了哈尼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党的感恩之情。

舞蹈“嘎玛新歌”表达的是哈尼族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新时代新生活的情景。


红河州传统性器乐《那刀山歌调》

生活在红河州石屏县南部山区的彝族濮拉人,居住在陡峭、贫瘠、缺水的高山上,生活生产条件艰苦。勤劳朴实的濮拉妇女在生产劳作之余,采摘山里的尖竹和高梁叶,随手制成乐器(濮拉语称“加播”和“哦杷”),却能吹奏出美妙的音乐,经历漫长岁月的积淀,形成了20多个小调乐曲。


本节目采用了其中3个小调编排组合而成,曲调沉郁、婉转,风格独树一帜。

铜奖

红河州创新性舞蹈《高高山上开红花》

“听见四弦响,脚杆就会痒”这是彝族人的谚语。彝族人民在田间地头只要听到动听的音乐,都会情不自禁,不约而同的来到广场跳起来,唱起来,乐起来。居住在高山上的彝族同胞,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富裕道路,她们用自己的歌舞尽情地赞扬这个伟大的时代。


整个节目以个旧市陡岩村“簸箕弦”动作为原素,以独有的“陡岩跳”“并脚踏步拍手”“蜻蜓点水”“赶山点步”“轮回转”等动作为基础动作,诠释了彝家人在脱贫攻坚胜利后,走向共同富裕的喜悦心情。

优秀奖

红河州创新性舞蹈《瑶山成人礼》

瑶族民俗舞蹈《瑶山成人礼》以居住在绿春的蓝锭瑶传统习俗“度戒”仪式为题材创编的男女群舞,也是瑶族祖先流传下来对族人进行道德、族规、族史、礼仪教育的传统方法。

“度戒”又俗称“瑶族成人礼",瑶语称为“斋筛”,是瑶族习俗里一种重要的仪式,也是每个男人都要举行的一次“度戒”仪式,而“度戒”成功的男孩代表着成年了,意味着可以承担家庭的重任了。舞蹈《瑶山成人礼》表达的就是一个男孩从没“度戒”前到“度戒”成功后的自信自强的一个过程。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高规格、大规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重要文化艺术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该活动是展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高规格艺术盛会,同时也是多方位展示全省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平台,对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责编 代汪媛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