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的不同新年习俗,你知道多少?

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风俗,正如繁盛的百花一样在祖国大地上绽放。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不仅是汉族人庆祝,各少数民族群众也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年节活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种文化的互相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七彩云南如今祥和美满的现状。新年伊始,各地、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庆祝新的一年幸福生活的延续,并以这些独特的方式祈福新年。其中一些少数名族的新春庆祝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

彝族

云南彝族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

彝族年,彝语称“库史”,是集游艺竞技、餐饮娱乐、服饰制度等诸多民俗事项为一体的祭祀和庆贺性民俗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还要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过年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齐出动,掸尘扫屋,要把病魔、祸害、霉气一齐扫除门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迎新年,祈盼来年清净平安、人体安康、风调雨顺。

彝族春节期间会跳“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在阿细语中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它是彝族阿细人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因多在月光下的篝火旁起舞,故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山一带,在弥勒县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及泸西、陆良等地广泛流传。阿细跳月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

白族

云南省有80%以上的白族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年三十早上写春联。白族很早就使用汉字,写对联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不仅村中的长者都能写出工整对仗、意境高雅的对联,家家户户的人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更有趣的是借用汉字写成的白语对联。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到了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晚上,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春节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男主人则在火塘边用砂锅炖肉。夜深了,全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在温馨和喜悦中共同迎来新的一年。

从除夕开始互相拜年、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白族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初一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白族春节习俗中,腊月里结婚的新人要去拜望男女双方的亲戚,俗称“请新娘客”,各家亲戚要送给新娘子各种礼物。云南白族还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十月年”长街宴以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哈尼族地区最为隆重。绿春县的长街宴在县城中心主大街举行,红河县的长街宴以甲寅乡最具特色。红河县甲寅乡是长街宴的发源地,乡里每年一次的“长街宴”也是盛况空前。每家备办丰盛酒菜摆到寨中主大街,规模达千余桌,一桌连一桌,龙头接龙尾,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酒。

绿春城区都是哈尼族村寨,民风淳朴,长街宴形式古朴传统,有“天下第一宴”美称,民族服饰也走向时装化,鲜艳夺目,亮丽异彩,场面非常热烈壮观。长街宴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哈尼人不论离家多远,都要争取赶回来。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长街宴的,按照规矩,每家都要出一桌席,一个人。也就是说,每桌只有一位是本乡本地主人,其他的位置要留给客人。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傣族

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临沧的耿马、孟宝、普洱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互相泼水,用水表达真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心中的祝福。泼水有文泼水和武泼水之分。文泼水是对长者,舀起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的衣领,让水沿着脊梁流下去。被泼的人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水则没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头迎脸地泼。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泼的人越感到高兴。

傣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要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年初一是按照习俗是不访亲友的。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壮族春节习俗中还要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

壮族春节习俗中的舞春牛也同样热闹非凡。“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苗族

云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红河州和昭通地区。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守岁”、开“财门”,从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 “吃排家饭” 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么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苗族人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哪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哪个村寨的声誉就高。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凡读过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渔人,便邀之还家,设酒作食”。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佤族

佤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佤族新年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佤族春节分为大节与小节。大节“毋丁”5天,从初一至初五;小节“毋乃”相当于汉族地区的元宵节。但佤族不吃汤圆,他们用黑芝麻春糯把最后一次祭神,并告知众神灵春节宣告结束。

佤族大年除夕晚上,各家各户处在繁忙而热烈的气氛中,整个村寨鸣枪,表示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来临了。家家户户一宿不睡觉,忙着舂糯米粑粑、泡水酒,备好初一的丰盛年饭;主人还要去牛厩喂草料,站在牛厩旁观看,有感激耕牛辛劳了一年之意,同时,暗祝耕牛来年再为主人夺丰收出力。

到了初一的清晨,男女老幼穿上民族盛装,有的敲起鋩锣,有的打起象脚鼓,有的吹起葫芦笙,男女青年肩挎筒帕,抬着丰收的金黄稻穗和又粗又长的甘蔗,轰轰烈烈地前往“圆圈舞”(“打歌锣”)的场地。打歌是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节日娱乐形式。尤其是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要隆重举行几天的“打歌锣”活动。

打歌场上,真是一片龙腾虎跃,热闹非凡,项链、耳环、手镯等装饰品,耀眼闪光,叮当作响;锻罗、象脚鼓和葫芦笙的吹奏声响彻云霄。特别是妇女们头上戴着红得像山茶花一般的绒团,把场面上点缀得更加美丽、鲜艳。人们吹着擦得亮晶晶的葫芦笙,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依着欢乐而有节奏的乐曲,跟着吹葫芦笙者徐徐地向右前方慢慢迈步。吹手向左转,人们也向左转,吹手向右转,人们也跟着右转;吹手顿脚,人们也跟着顿脚,还不时高喊着“嘿儿!沙日安高(使劲跳啊)!打歌锣”。

5天节庆,人们打陀螺,荡秋千,拔河比赛,射枪弩,走亲串戚,热热闹闹。最有趣的还是打陀螺,打法有两种:分甲乙两队,每队设有首领部将和小勇,将帅相撞,小勇对打。最后以首领陀螺的胜负为胜负。其胜法让陀螺相碰,后转动者为胜。反之,便成了输家。输家要支给胜家打,直到他们首领的陀螺最后转动为止。另一种打法,用一种特制的陀螺转于地上,然后用棉线甩向空中,从后面接起来再朝地上一转,这要全凭精湛技艺才能接住。这也是佤族娱乐一绝。

傈僳族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于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阔时节”一词里的“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是“岁首”“新年”之意。曾经,傈僳族过阔时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一般选在农历腊月底到第二年正月初八这段时间内,时间可长可短。而今,傈僳族过阔时节一般选择在春节后两三天。阔时节来临,傈僳人家会提早把用土脚碓舂的糯米、玉米粑粑装满家中所有的竹簸箕、篾箩筐、篱笆等,家中所有的土陶罐、土瓮、大竹筒里盛满自酿的荞酒、米酒或包谷酒,特用自产杂粮(玉米、荞、大麦)喂胖的小耳朵年猪、山羊或黄牛在大年三十早上就已屠宰收拾齐备。另外在节日到来之前,每家每户就会提前准备好薪柴,以确保篝火晚会上熊熊的火焰活跳起来,能源不断。

春节也是傈僳人家拜访旧友亲戚,结交新朋及傈僳族青年男女相识相知、谈情说爱的黄金时日。傈僳族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喜欢举行“赛诗会”。会上,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民族盛装,遥遥相对,在恋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的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他们爱唱的名诗或名调。

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州,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以前景颇族过年的时候,在大年三十那天,一部分男人在家杀年猪,其余的就上山打猎。景颇族很慷慨,凡是获取到的猎物,见者都有份。女人除了在家准备年夜饭,也会上山或下坝子采野菜等等。但不管是打猎还是摘野菜,都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到家,阖家欢度春节吃年夜饭。现在生活好了,不打猎不摘野菜了,但还是得遵循太阳落山之前到家的习俗。春节期间,族人会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一般到了正月初六,人们才开始正式出门做农活。

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

春节期间,阿昌族村寨除立秋千外,还玩春灯。阿昌族玩春灯的历史据传已有数百年了,但由于阿昌族没有文字,所以确切的年代谁也说不清楚。春灯的主要内容有:《耍双狮》《使春牛》《采茶调》《鲁班调》《逢春调》等,其间还有人说四句,穿插进行武术和杂技表演,其形式幽默滑稽,令人百看不厌。春灯多用本地方言表演,台词中包含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很受群众欢迎。春灯的角色全部由男性装扮,还有一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像猴子、老虎、水牛、鹭鸶等动物角色。这些动物角色的出现是阿昌族远古生存环境和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与阿昌族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阿昌族春灯如今已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每个春节习俗,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在触摸和体验这些习俗的同时,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沟通交流的窗口。春节习俗既是民族大融合、团结进步的象征,更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更加丰富厚重的云南。

文旅头条记者 李思达 文/图责编 刘榕杉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