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来围观!它们在云南现身!

近日

又有珍稀动物在云南现身

快来围观!

↓↓↓

白琵鹭现身滇池

2月7日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

与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鸟类研究团队

共同在滇池海东湿地观测到

一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

这是白琵鹭近年来

在滇池流域的“首次现身”


白琵鹭

大型鹮科水鸟,体长约70~95厘米,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最显著的部位为嘴,因其嘴部与乐器琵琶十分相似而得名。白琵鹭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及水库岸边、芦苇沼泽及浅滩湿地等区域,觅食时,将长长的嘴探入浅水、泥地中,发掘和捡拾虾、蟹、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类等小型动物。白琵鹭常结群活动,偶见单独觅食。目前,研究人员尚未发现其周边有其栖息地所在,也无法判断其有无幼鸟。

据介绍,自2021年5月开始监测至今(至2022年2月),滇池共记录到50种水鸟。滇池边记录的珍稀水鸟在全省的湖泊当中是相对较多的。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持续开展的鸟类调查研究显示,随着滇池保护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不断推进,适宜鸟类栖息的空间亦在逐步扩大,在滇池陆续观测到了彩鹮、青头潜鸭、水雉、紫水鸡、白琵鹭、棉凫、普通鵟、黑鸢、黑翅鸢、游隼、红隼、白胸翡翠等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暗色鸦雀再度现身大山包

近日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

在大崖洞片区

惊喜发现20余只世界濒危鸟类

暗色鸦雀(学名:Sinosuthorazappeyi)

这是继2010年8月

首次在大山包保护区记录到6只后

再度在大山包监测拍摄到暗色鸦雀


暗色鸦雀

属于雀形目莺鹛科鸦雀属的小型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3200米的箭竹或灌丛间,其传统分布区仅限于四川南部及西南部、贵州西北部,是中国特产鸟类,全球种群数量在2500~10000只,IUCN于2016年将其列为易危(VU)等级,我国于2021年2月将其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此次在大山包保护区再度监测拍摄到暗色鸦雀,且监测到的种群数量较2010年夏天时有了较大增长,表明大山包保护区是暗色鸦雀的适宜栖息地。

截至目前,大山包保护区是云南省境内唯一有暗色鸦雀分布的地区。接下来,大山包保护区管护局将加强对暗色鸦雀的生态学研究,以期填补其生态学资料不足的问题,进而持续改善其栖息环境,确保该物种在大山包繁衍生息。


豚尾猴现身宁洱县同心镇

2月7日

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景区范围

意外拍到一只造型独特的小精灵

经同心镇林服中心工作人员鉴定

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

豚尾猴

是一种昼行、树栖、杂食性的动物,常以二三十只成群结队“出行”,过着“家族式”群居生活,喜欢吃芭蕉和一些野果。主要栖息于食源充足、生态环境质量高、枝叶茂密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林区作为栖息地。目前豚尾猴种群分布区较狭窄,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

中国的豚尾猴数量不多,1988年在云南约有900—1000只。无量山区的豚尾猴据1993年调查已接近绝迹。目前豚尾猴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地较狭窄,现存数量较少,据统计,我国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500只。

近年来,同心镇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十三五以来,同心镇加快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完成义务植树15 万株,造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61%,那柯里村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同心村成功创建省级森林乡村。

保护生物多样性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需要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来源 “云南日报”微信公众号责编 杨奥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