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芭莘那委员:进一步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3月4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协商议政、认真履职尽责、广泛凝聚共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智慧和力量。

其中,来自云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头戴红色的宽檐帽、身穿独特的民族服装,热情爽朗的她利用各种场合演唱普米族歌曲,引发与会领导和嘉宾对普米族文化的关注。此次大会,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那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正凝结着她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的热忱,对助力乡村振兴的关注。

茸芭莘那谈到,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有着极为悠久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认为,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流失速度加快,核心内容流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正在加速消亡,许多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二是民族特色减弱,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偏差,往往是借鉴别处的经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同质化;三是专业人才断层,从事民族文化管理、创作、表演、研究等人才年龄老化严重,年轻人才匮乏,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难度大。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才缺乏,设施落后,功能萎缩,生存困难;乡村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且文化活动数量形式贫乏单一,文化站和图书馆面积小,各项设备落后陈旧,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文化建设仍以简单的文艺体育活动为中心,难以充分提高多民族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群众综合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政策的实效性有待加强。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体的实施部门职责不够清晰,主体责任不明确,在实施过程中落实力度不到位;二是民族文化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不够细化,文旅融合的关系不明确,地方特色化程度不明显;三是还没有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民族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因此,需要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协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并结合的时代要求,努力挖掘民族地区乡村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同时,要努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乡村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此才能留得住人才、吸引来人才,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通过创意整合、技术整合,升级传统产业文化,搭建完善的乡村文化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茸芭莘那在《关于进一步加大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扶持力度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建议:

1、保障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

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抢救和保护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大抢救项目与重点保护、研究项目进行经费补助;作为引导资金补助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扶持和资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包含非遗传承人)及传承单位;征集、收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珍贵资料和实物;奖励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2、健全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执行机制

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必须要贯彻落实相关的措施与政策。明确民族工作部门和文化部门为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监督的主体部门,要把监督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要就政策规定的相关内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标准体系,使监督工作更为具体可行。此外,要建立反映监督意见的有效渠道,如政府网上办公平台和政府公众号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广泛性,及时跟进各种监督意见建议。

3、推进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相关项目与产业进一步发展

利用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资源、业态、营销等方面深度融合。可以广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道路,以产业来促发展。充分调动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技艺、优秀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等工作重点,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找准民族工作的结合点,狠抓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4、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产业升级与成果转化

升级民族地区传统产业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乡村文化产业运营的新思路,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进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进行创意开发,把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产品。

5、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拓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传承路径

加强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育,鼓励和引导广大毕业大学生投身当地的文化建设。通过组织调训、在职教育和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其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的能力。推动城乡与区域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帮扶交流,建立文化人员定期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建立专业的民族文化研究团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增强宣传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之中。

文旅头条记者 刘珈彤 整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