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莉莉:立足百姓生活 做好非遗传承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详细答复。今年两会,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提出新建议——

我的思考:

如何让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第一线。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200余场文艺下乡活动,其中包括6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2019年,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还专门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沂蒙红色文艺轻骑兵——刘莉莉小分队”,在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基础上,为当地百姓送上高质量的演出,传承沂蒙精神,传递党的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分队每年演出几十场,脚步遍及临沂各区县、乡镇、村(社区)以及偏远山区。

如何让古老非遗剧种走进现代生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柳琴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个剧种之所以能与观众产生深厚感情,是因为柳琴戏一直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观众因此能产生共鸣。我认为在传承柳琴戏的过程中,应坚持“立足百姓生活”这一传统,去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

近几年,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排演了多部反映当下老百姓生活的优秀剧目,如《又是一年桃花开》《崔家沟》《福大妮和山杠子》《燕舞兰陵》等。这些剧目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还宣传了国家的好政策。

文化和旅游部答复:

让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非遗保护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对我提出建议予以答复,分别就“举办非遗线下宣传展示活动”“加强非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进校园、进社区工作,编写非遗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促进非遗研学游”四方面进行了介绍。

文化和旅游部在答复中表示,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文化和旅游部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云游非遗·影像展”和“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在全国开展各种活动4100多场。

答复中还提到,今后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按照“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的要求,统筹建设利用好国家非遗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遗馆,推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形成包括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举办好第二届中国原生民歌节、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2022“视频直播家乡年”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继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继续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非遗线下宣传、传播、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非遗保护,共同推动形成非遗保护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能收到文化和旅游部及时且详尽的答复,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坚信在我们非遗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调研考察后建议:

加强非遗的线下宣传 提升体验感

今年两会,我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方面带来新的建议。

不断下乡和进校园演出,为我了解基层的文艺生态和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非遗借助网络传播的效果十分显著,各地针对网络开展的宣传与保护活动也在不断丰富。但一直以来,非遗宣传活动在线下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

对此,我建议:一是各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广泛开展非遗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课堂活动;二是将非遗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推进乡镇历史文化展室、社区村情民俗展示室建设,让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在中小学及学前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向中小学生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瑰宝,真正做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

此外,还可以把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规划非遗旅游线路,系统设计非遗体验课程和配套服务项目。推进非遗主题研学游,打造非遗研学游实践基地,引导青少年走进非遗传习环境中来,通过研学旅行,将教育与娱乐、文化与旅游、观光与体验、认知与创造融于一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 刘榕杉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