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野生菌美食产业”成为南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云南的山珍野生菌一直是海内外食客津津乐道的美味。每年雨水季节,云岭各地的野生菌市场就变得异常繁忙,这其中最为繁忙的,就要数楚雄南华县。

近年来,南华县依托丰富的野生菌资源,着力打造了“野生菌王国”“生态美食城”产业品牌。

用品牌带动产业的的发展,让南华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做大做强野生菌美食产业,带动全县餐饮、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的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使“旅游+野生菌美食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野生菌王国”品牌效应得到不断提升,小菌子撑起了大产业。

生态优势促南华成“中国野生菌之乡”

从楚大高速向西,不久就可以见到山顶上蘑菇状的亭子,那是享有“中国野生菌之乡”美誉的南华县最显著的地理标志。

南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以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立体气候十分明显,且森林覆盖率达65%,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据了解,南华野生食用菌有2纲9目26科290余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930多种的31.2%,占云南省670多种的43.3%。以松茸、牛肝菌为主的野生食用菌交易甚为红火,松茸出口量在全州占有较大的份额,有“野生菌王国”之称。

在野生菌上市的季节,分布在南华县城大街小巷的500多家餐馆、酒店,更是用野生菌的独特芳香吸引各地游客。南华野生菌美食也由小镇餐桌逐渐走向楚雄、昆明、北京等城市,20块“南华野生菌专供餐饮名店”牌子挂到了深圳的餐厅饭店,小菌子实现了从田野“山货”到餐桌“山珍”的转变。 

野生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据了解,2017年,南华县野生食用菌交易量达5152.19吨,实现交易额5.4亿元,野生食用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南华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盛产松茸的五街镇和芹菜塘村委会被授予“松茸之乡”和“松茸基地村”的称号,南华县被授予“松茸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中国野生菌之乡”“世界野生菌王国”“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的美誉,南华松茸也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南华县重点打造“旅游+野生菌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致力把南华县打造成国际化、特色化、高端化、智慧化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独特的野生菌资源促进了南华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17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29人次,同比增长29%;接待旅游者233.96万人次,人数同比增长38.54%;实现旅游收入26.9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98.68%;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38706万元,同比增长25%;旅游文化产业对南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升。

“旅游+野生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战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客到南华“捡菌”“吃菌”,“旅游+野生菌”正在成为南华创新融合、致富兴县的新产业。据了解,2018年,南华县旅游文化产业将实施“旅游+野生菌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主要措施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抓机制,建基地。要加快发展野生菌产业,认真贯彻《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野生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南华县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坚定不移地走“封山育林”与“封山育菌”相结合之路,加强野生菌基地建设。同时,在现有个体承包、联户承包、集体承包和对外承包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方式进行山林管理,正确引导农户保护好菌塘和童菌,禁止菌农和收购商使用带有农残的包装物,提高野生菌产量和品质。

第二,抓培训,增效益。要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研究、推广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定期、持续深入野生菌主产区举办野生菌保育、采摘、保存、运输等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基地建设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第三,要抓龙头,强企业。要不断健全完善扶持发展野生菌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成效明显、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给予挂牌保护,全力为野生菌加工企业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创新自主品牌,研发以野生食用菌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第四,抓科研,促引领。充分利用好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网站资源,特别是中国南华野生菌研究院和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野生菌大数据中心在南华的成立,标志着南华野生菌产业通过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要切实推进野生菌品种、性状、食用、医疗、保健、养生等各个方面的科研攻关,科学发现和利用好野生菌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中国野生菌系统数据库、野生菌院士专家工作库,建立培育战略性目标产业群,强化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示范,为企业提信息、供技术服务及海量的网络数据资源,为做强做大做优我县野生菌产业奠定强大坚实的科究支撑支持。


南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罗前

责编 李沛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