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十三集

在上集里,我们介绍了南诏文化中的石宝山石窟、南诏铁柱和几处佛塔建筑;本集中,我们先继续介绍灿烂的南诏文化,然后说说大理国、自杞国政权的建立过程。

先来看南诏故都:太和城和阳苴咩城

太和城位于今大理和下关之间的太和村,是一座依山势而建的古城,遗址至今残存。北城墙西端从点苍山佛顶峰起,向东延伸至洱海之滨,全长2公里多;南城墙西端从点苍山五指山麓起,向东延伸至洱海村,全长1公里多。太和城墙系夯土板筑而成,保存至今较好的一段城墙残高3米左右。



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之前,太和城是一个城邑。从公元739年南诏王皮逻阁把都城从蒙舍川迁至太和城,到公元779年异牟寻迁都阳苴咩城为止,太和城作为南诏的都城时间长达40年。此后,太和城仍作为重要城市,历经大理、元初,时间长达500年之久。

阳苴咩城也写为羊苴咩城,是当地少数民族译音译写,位于今大理城西三塔附近。阳苴咩城规模宏大,南诏统一六诏之前,阳苴咩城已是一个较大的村邑,南诏王阁逻凤、异牟寻时期先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

公元779年异牟寻把南诏国首府迁到阳苴咩城开始,到公元1253年大理国灭亡,在长达470多年的时间里,阳苴咩城先后一直是南诏国、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5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首府。阳苴咩城只有南、北两道城墙,东、西以点苍山和洱海为屏障,地理位置特殊重要。

此外,公元649年(唐贞观23年),南诏开国之君细奴逻建立大蒙国时,曾建垅圩山城为都城,山城位于今巍山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5、天启《滇志》卷3里记载,明代还有城墙,时至今天,仍可见到明显的建城遗迹。

近年来,在山城遗址中发现了50多片有字瓦,这些文字与太和城出土的有字瓦相同,城内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又相似于唐都长安城内兴庆宫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南诏建都、扩建太和城后,垅圩山城慢慢荒芜。

再来看土主崇拜的见证——南诏土主庙。

土主崇拜是彝族祖先崇拜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彝族区别于其他彝语支民族的显著特征。

巍宝山土主庙俗名巡山殿,位于巍山县城南13公里处的巍宝山山腰,是南诏第3代王盛逻皮为纪念其祖父细奴逻于公元714年建盖的。初建时规模宏大,大殿内供奉南诏始祖细奴逻高大雄伟的全身像。

巍宝山土主庙是西南彝族地区建盖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历代文人墨客曾流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诗句。南诏土主庙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土主庙,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彝族群众都到土主庙杀猪宰羊,祭祀开国先祖细奴逻。大殿上塑有身着彝族服饰的细奴逻及两位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诏始祖细奴逻生日,届时附近彝族村民要前来巡山殿祭祀。

此后,历朝历代在今巍山境内先后建立了蒙国土主庙、蒙舍土主庙、牧甸逻土主庙、罗甸勃土主庙、嵯耶土主庙、大仓土主庙、巡检土主庙、北山土主庙、小密西土主庙、白牛土主庙等。

遍布于巍山境内的土主庙,是彝族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是彝族独特的土主崇拜的有力证据,它们一直被当地彝族作为本民族的祖庙,对庙内所供奉的土主神顶礼膜拜,以求安宁。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禄劝密达拉摩崖石刻。

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密达拉摩崖石刻,为南诏、大理时期的石刻艺术作品。

共有两尊造像,左边为“大黑天神”,右边为“大多闻天王”。“大黑天神”像高4.52米,上身威武雄壮,方脸、浓眉,胡须满腮、露腿、跣足,肩伸四臂,右前手持戟,右后手垂握一串佛珠;左前手屈肘于前,左后手托一宝塔。身上斜挎一串骷髅,衣褶飘扬,腹前作结。

“多闻天王”像高3.06米,双目圆睁斜上,高鼻阔嘴,头戴宝冠,耳佩璎珞,身着甲胄,形象魁伟,裳裙翻动,线条疏密有致,腰部曲斜,左手叉腰,右手持戟,右足踏一怪兽,狮头水牛角,两角之间有一骷髅,狮头上有一骷髅。

密达拉摩崖石刻造像独具特色,为难得的石刻艺术精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彝族汉文作家的诞生。

彝族作家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当始于唐代南诏时期。南诏时期,南诏王室十分注意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从南诏王阁逻凤以来,南诏王室贵族专攻儒学,不断派遣王室子弟到四川等地学习,产生了一批著名彝族汉文作家和作品。

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幼年时期就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他的政治抒情散文《誓文》《与韦皋书》,文字质朴,行文婉约,极富汉文学的韵味。异牟寻之子、南诏第七世王寻阁劝的诗,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唐诗风格,他的政治抒情诗《回星节》曾被收入《全唐诗》,开创了彝族文人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在彝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唐宋时期的彝族,乌蛮37部与宋代自杞国

公元902年南诏灭亡。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为主体的乌蛮37部支持下,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地方民族政权。

大理国建立后,分封彝族贵族为大、小封建领主。如封乌蛮贵族阿而为罗婺部长,封“乌蛮”“些摩徒”部于河阳郡,让这些被分封的乌蛮贵族“世官世禄,管土管民”。彝族大小领主受封以后,负责对大理国王纳贡、征发本领地内的兵役和劳役。

大理国同时通过与彝族首领会盟的方式,加强对乌蛮37部地区的统治。《南诏野史》记载,乌蛮37部的地区除落恐、溪处、思陀、铁容(在今红河县)等少部分为和蛮等民族外,其余都是滇东、滇东北、滇中、滇南及黔西的乌蛮。



现存于曲靖市一中、立于公元971年的段氏与乌蛮37部会盟碑,又名石城会盟碑,记载了大理国王段素顺讨伐平定东方几个起事的部落后,汇合乌蛮37部首领在石城(今曲靖市麒麟区)会盟立誓,并颁赏赐职的史实。1961年,石城会盟碑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100年,大理国政混乱,社会动荡,乌蛮37部中的彝族“些摩徒”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些摩徒”以今滇东弥勒、泸西、石林地区为中心,在西南地区建立了重要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统辖范围东至师宗、泸西、罗平及贵州兴义,西到江川、阳宗,乃至昆明东郊,北达今陆良、曲靖的广大地区。公元1260年,自杞国被蒙古军所灭。自杞国大约延续了160年历史,几乎与南宋王朝相始终。

宋时的自杞国位于滇东富庶之地,坝区农业和山区的畜牧业十分发达。自杞国以贩马致富,以贸易立国,每年在广西邕州横山寨和宜州与中原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自杞国东与宋朝毗邻,西接大理国,成为了大理政权与宋王朝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与枢纽,为开发滇东地区做出了贡献。

自杞政权的建立者“些摩徒”,也就是“徙莫祗蛮”,是南北朝时期从叟、昆明族群中分化出来的。唐代初年,“些摩徒”与乌蛮为同一民族群体族系,是南诏、大理国时期对彝族的一种称呼,至明代被称为“罗罗撒摩都”。今有研究者认为,现昆明东郊仍自称为“些摩都”的彝族,有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中称之为“子君”“子间”“子精”,子君是对“自杞”的同音异译。

好了朋友们,唐宋时期的彝族,到这儿就全部介绍完了。下集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元明清时期的彝族。感谢您持续关注,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责编 代汪媛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