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二十六集

朋友们,上集我们介绍了彝族的节庆乐舞文化中的节日庆典,彝族主要的9个民间节日。本集我们来介绍彝族的民间舞蹈和山歌民谣。

“不唱山歌喉咙痒,不跳左脚脚杆痒”,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作间隙,还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以歌舞抒发情感。彝族舞蹈的种类繁多,多姿多彩,风格各异。舞蹈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具一定影响力的民间舞蹈主要有烟盒舞、罗作舞、阿细跳月、踏歌和花鼓舞以及铜鼓舞等。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这几个主要的民间舞蹈。

柔韧多变的烟盒舞。烟盒舞又称“跳弦”、“跳罗”、“跳三步弦” ,因其使用由竹皮或树皮制作的烟盒起舞而得名。主要流传于红河州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及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的南部方言彝族地区,石屏、新平扬武镇的烟盒舞享有盛名。

跳舞时,舞者手持烟盒,用手指弹响烟盒底,以响声控制舞蹈的动作节奏。烟盒舞动作手足并举,柔韧舒展,灵活多变,富有弹性。舞蹈动作分正弦和杂弦两大类,正弦只舞不唱,杂弦边唱边跳,一般先跳正弦,后跳杂弦。可三五人配合对跳,也可数十人一起上演集体舞。舞蹈过程中,常以四弦(月琴)、笛子、二胡等乐器参与伴奏。

激情欢畅的阿细跳月。阿细跳月又名“跳乐”、“大三弦舞”,因舞蹈的创作和使用主体为彝族阿细人支系而得名。阿细跳月是一种民间集体舞,主要流传在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红河州弥勒县,以及邻近操持东南部方言的彝族地区。阿细语称为“嘎斯比”,意为快乐的跳;撒尼语称之为“三弦比”,也就是跳三弦之意。

打跳时,男女一般分组成排,相对而立,男的弹奏大三弦,女的拍掌起舞,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一般要求应为双数,男女配对。其基本舞步为跳步和三步乐,有青年舞、老人舞、娃娃舞三种。青年舞节奏明快,动作奔放粗狂,跳跃旋转有力,充满青春活力和强烈的艺术气息。大三弦、小三弦和吹笛是阿细跳月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同时,二胡、口哨、树叶等也可参与伴奏。

粗犷豪迈的篝火踏歌。踏歌是彝族舞蹈中形式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集体性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临沧、思茅、玉溪、红河等州市的彝族聚居区,各具特色。滇西北小凉山彝族称之为“达踢舞”;滇西彝族称之为“打歌”、“跳歌”等;滇中彝族称其为“左脚舞”“跌脚舞”“跺左脚”等等。

篝火踏歌舞蹈浑厚古朴、粗狂豪迈,参与人数多,以舞者围成圆圈,围绕篝火舞动为其主要特征。舞步有踏地、跺脚、弹跳、抬腿、甩腿等步伐。其中,大理巍山、弥渡一带的彝族打歌,舞步轻快潇洒,节奏灵活多变。而楚雄境内的跌脚则比较粗狂,舞步遒劲有力。四弦、芦笙、笛子、月琴、羊皮褂等,是各地彝族踏歌时常见的器乐和道具。

唱跳结合的罗作舞。罗作舞,彝语称“罗作比”,是一种有唱词有伴奏的集体舞蹈,主要流传于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县操南部方言的彝族民间。

罗作舞一般以抒情的歌唱开始,舞步优美欢快,有踩荞调、撵调、三步弦、斗脚、经弦、边边弦、擦背、翻身、游调等舞蹈动作,以四弦、三弦、巴乌、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节奏感较强,为当地彝族青年男女所喜欢。

刚劲有力的“喀洪贝”。“喀洪贝”又名铃铛舞、“灵桶舞”,主要流传于昭通市镇雄、彝良一带彝族民间,毗邻昭通的贵州毕节彝族村寨中也较常见,是东部方言彝族丧葬场所常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

跳舞者一般为四位男性,双手持铃铛和白色毛巾而舞。舞时,舞者以弹跳、倒立、勾手翻、抱腰翻等动作相互配合,以铃铛的声音作为节拍,口中唱词,动作刚劲有力,舞蹈动作以模拟动物生活习性为主,嬉戏性强,有“猴子扳桩”、“老鹰展翅”、“毛狗钻洞”、“猴子翻跟斗”、“老牛擦背”等17种套数。

“喀洪贝”通常在出殡前的死者棺木旁舞蹈,意为愉悦亡魂并为亡魂“开路”,舞蹈形象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四人持铃而舞”的青铜像如出一辙。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情深意长的彝族山歌民谣。

“阿佬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佬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喜欢呢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也要喝。”这是一首源自楚雄彝族民间,在迎来送往的餐饮氛围中用以待客的敬酒歌。因其唱词直白通俗,节奏强劲欢畅,歌词凸显彝族人的粗犷与霸气,在霸气中又蕴含着对亲友、客人们深深的眷念与关怀,更有彝家人热情好客之思想和气质的坦露,早已声名远扬,广泛流传在喧嚣城市和穷乡辟野的各个角落。如此粗犷豪迈与情深意长的曲调,在彝族山歌民谣中不乏其例。

彝族民歌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等于一体的民间歌曲。按语言语音分类,彝族民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方言的民歌,细分则有各种次方言和土语民歌;按族别支系分,则有诺苏民歌、纳苏民歌、尼苏民歌、罗罗民歌、阿细民歌、阿哲民歌、俚濮民歌、白倮民歌、花倮民歌、撒尼民歌、濮拉民歌、阿细民歌等等;

习惯上,大家喜闻乐见的是按歌曲属性的分类方式,以此方式可将彝族民歌分为情歌、山歌、叙事歌、劳动歌、婚礼歌、丧礼歌、酒礼歌、年节歌、舞蹈歌和儿歌等。著名诗人何其芳曾这样称赞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音乐”。

源于生产劳作、传播于民间的彝族民歌,曲调丰富,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唱词内容广泛,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婉转动听的轻柔曲目,又有质朴简练的说辞唱腔。除了我们时常耳濡目染的小凉山情歌《阿惹妞》、石林叙事古歌《阿诗玛》、楚雄敬酒歌《阿佬表》、弥勒阿细人舞蹈歌《跳月歌》等寥寥数首民歌外,尚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彝家山歌民谣,因各种原因散落遗留在彝族民间,鲜为人知。“海菜腔”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海菜腔是红河彝族山歌“四大腔”中的一种,主要流行在红河州与玉溪市交界地带被称为花腰彝的彝族尼苏支系中。在“五山腔”、“四腔”、“山悠腔”、“海菜腔”等四种唱腔里, 跌宕起伏的“海菜腔”演唱独具一格。演唱形式基本上以一人唱众人合为主,也有男女对唱,唱词使用汉语,内容多表现爱情生活。“海菜腔”以其动听的旋律、即兴发挥的歌词、顺口的七言句式和天籁般的唱腔声调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如今,酒歌《阿佬表》、情歌《阿惹妞》、风俗歌《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和山歌《海菜腔》等彝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节奏、优美的乐曲和质朴的歌词,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一批批探访彝山大地、关心彝民发展的山外来客,成为人们沟通心灵、拉近距离的极佳交流用具,朋友,您也不妨来彝区听听这些来自深山密林中的天籁之音,品品彝家的美食和彝家的酒。

好了朋友们,又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下集我们来介绍彝族的工艺美术。欢迎您持续关注。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实施单位 昆明罗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