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大理】云龙这些桥的名字是这样来的

云龙县地处滇西高原怒山山脉、云岭支脉的群山大壑之间,这里地广人稀、山高谷深。由怒江、澜沧江及其支流沘江组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及全境。自古多山、多水就多桥,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白、汉、彝、傈僳等各少数民族为征服川流不息的大小河流,便在众多的河流和山谷间,建造了一百多座风格各异的桥梁。云龙古桥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古代云龙盐业和银铜矿的开发,盐业兴旺,带来百业繁荣,为修桥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繁荣带来人才辈出,有识之士捐资、倡修桥梁蔚然成风,也为桥梁的修建奠定了丰厚的人文基础。

千百年来,云龙人民在沟壑峡谷、田野河湾上充分发挥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具有浓郁风格的各式各样桥梁,这些桥梁不仅便利了马帮运输,还各呈奇姿异彩,美化了环境,每座古桥就是一个风景点。现云龙境内保存的桥梁有古老的藤桥、木桥、石板桥、铁链桥到现代化的钢桁桥、钢筋水泥大桥,其种类之繁、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建造形式之多样,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故享有“云龙古桥冠全滇” “世界古桥梁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今天分享三座桥名字的由来。

青云桥


云龙县城南侧横跨沘江的青云桥,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为曾任陕西巡抚的云龙石门井人杨名飏捐资修建。这是一座惠民之桥。杨名飏在撰写的《新建青云桥碑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间而未逮,癸未岁,余以母丧自秦回籍,适当秋水时至,见夫乘槎竞渡者,屡濒于危,而莫之避。询之,则曰:“采薪以供课,性命不遑恤也”。这件事的触动,使杨名飏萌发了为家乡百姓捐资修桥的念头。桥建成后,杨名飏为之取名,碑记中写道:取之“青云”,盖取康乐题石门,“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乡应运而兴者,他日得路,本济乡人之意,以济国人,以济天下人。

通京桥


通京桥又作“通金桥”或大包罗桥,地处长新乡大包罗村腹地,据清雍正戊申年(1782年)《云龙州志》卷三津梁篇载“藤桥在十二关大波浪”。即今包罗通金桥前身是一座用野藤编缀而成的藤桥。此桥东西方向横跨沘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毁于洪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再次重修,后已破损不堪,后经再次修缮。该桥建筑式样为伸臂单孔覆瓦风雨小梁桥,全长40米,宽5.5米,净跨29米,桥面比河面高出12.5米,是大理州同类桥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桥。

通京桥是清代云龙银铜东运大理必经桥梁和云龙井盐南下北上的重要桥梁,故名“通金桥”,后来人们认为银子是运往京城的,改称“通京桥”。

飞龙桥

飞龙桥位于功果桥镇桥街,此桥建于清同治癸亥年(1863),滇西农民起义军杜文秀派大翼长李玉树总镇云龙时倡修,历三年告竣。杜文秀赐名为“飞龙桥”,传说桥成之时,云兴雨作,“彼高空兮,有影宛如龙兮。"于是便把大铁索桥题名为“飞龙桥”。1965年澜沧江暴涨,冲毁桥墩,铁链坠江,后在原址上游2公里处新修一座钢绳吊桥。飞龙桥现存两岸桥墩和西岸望江楼,楼分上下两层,呈方形,长宽各8米,高11米,重檐歇山顶瓦面,斗拱架叠,气势雄伟。楼匾为“兰津胜览”。底层墙内镶有十三块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的主要史料。正门上有清举人尹陈谟作的174字长联,上联曰“天堑固称最矣,叹径流滚滚,鹿石奔来,擅四读之封,表雄南诏。截三崇之险,扼吭西陲,直比金沙淘浪,荡射日光,潞水急湍,轰鸣雷鼓。傥异时,江河声析,出奇制胜,试下汉家楼船,定不教暝弓矫举,走猎苍黄,蛮锦侈张,网鱼滇洱”。下联曰“地轴其效灵乎?着高阁巍巍,鼍梁戴起,诉九隆而上,压倒霁虹。耸五云而遥,回翔彩凤。更饶蒲甸朝霞,挂穿画栋,苏溪夜月,涌到朱栏。尽迁客,诗酒兴豪,览物舒怀,频洒临川笔墨,却何让跨鹤仙人,横吹短笛,停騑帝子,独步长州”。还有李玉树撰的碑文,李焘题飞龙桥曰“铁锁横江画末工,水连山断起长虹。烟霞眼底非人境,车马云中有路通。缥缈一痕天远近,迢遥两岸接西东”等名句。飞龙桥是云龙县境内横跨澜沧江的第一座铁链桥。

功果桥

和以上三座桥不一样,功果桥的名字很直白,是以地名命名的,且有更名、有变迁。

云龙境内澜沧江与沘江汇合处的地名叫功果,西岸的村庄称为功果村,功果古代曾经是一个渡口,是云龙井盐运销到保山、腾冲、缅甸等地的捷径,因此,在这里建造一座桥梁就成了许多云龙人的梦想。据《云龙县志》记载:“早在1912年-1916年间,云龙籍省议员王九龄、董坊二人,先后向省政府提出在功果修建铁索桥的建议,估计需款浩大,无以筹拔”。后来,宝丰井的董坊先生与地方商绅筹资修建铁索桥,该桥于1921年建成,净跨85米,取名为“青云桥”。

(功果桥原址上修建的新桥)

(未搬迁的澜沧江上的功果桥旧貌)

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通令滇西28县和设治局,征集20多万各族民工抢修滇缅公路,急需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车辆的吊桥,为给施工带来便利和快捷,桥址就选择在青云桥上方8米处,利用青云桥作护岸,此桥于1938年3月1日动工,5月9日竣工通车,取名为“功果桥”。功果桥与青云桥并驾齐驱,一桥通车,一桥通人。

(援华美军在功果桥上合影留念。)

功果桥的载重量仅为5吨,重车时常要下货过桥,远远不能适应抗战运输的需要,功果桥备桥工程处又作出决定,在距功果桥上游约有700米处再建一座载重10吨的钢索吊桥,工程1939年3月13日开工, 1940年11月14日建成通车,为纪念1939年因公从重庆飞往昆明罹难的交通部技术厅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特将新桥命名为“昌淦桥”。人们习惯把功果桥称为“功果老桥”,而将昌淦桥称为“功果桥”,一直延续至今。

(1938年的功果桥,右侧是通行人和马的老桥。)

七十年代中期,滇缅公路改线不再途经云龙,功果老桥经历沧桑岁月,东桥墩已不复存在,西桥墩部分倒塌,桥门仍耸立在澜沧江西岸边,石圈门上刻着“帝国主义侵华遗址”,而功果桥却一直保存下来,成为云龙通往西部漕涧、民建、功果桥、苗尾四个乡镇和保山、德宏、怒江三个州市的重要通道。在人们的呵护下,功果桥、功果老桥西桥墩、小铁桥、高炮路、高炮台等群体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滇缅公路最珍贵的历史见证。

(搬迁至宝丰的新功果桥)

国家开发水能资源,功果桥电站的大坝就筑在距离功果桥下游几百米的地方,云龙县抓住复建桥梁的机遇,争取资金2400万元,修建了功果大桥,同时争取了近上千万元资金,对淹没区内桥梁等文物古迹实施整体搬迁,功果老桥西桥墩就地搬迁到上方新建的公路边上,功果桥则迁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宝丰,按原貌进行复建。随着高峡平湖景区的形成,迁移后的功果桥、功果老桥西桥墩将成为新的旅游景点,继续承载起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功果桥材料源自云龙关注,在此致谢!)

来源 云龙文旅责编 童文文审核 李元